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6年8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探索统筹科技资源加速军民技术深度融合——
破除藩篱“军转民” 畅通机制“民参军”
本报记者 张 毅 通讯员 何汪维

盛夏,骄阳似火。在陕煤集团彬长煤矿瓦斯发电装置现场,一套名为低温余热有机朗肯循环(ORC)发电技术的工业化示范项目正在进行后期建设安装。一台400千瓦功率等级的ORC机组,按照年运行7200小时计算,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71.36吨,节约标煤1152吨,提高瓦斯发电机组发电效率10%,年创造经济效益150万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经营管理部副部长段文科介绍,这套设备是该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利用其技术优势开发建成的。航天技术应用到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和循环利用,跨度不小,而这一转变在体制机制上的跨越更大。

陕西是科教大省,技术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巨大的科技创新资源始终被行业、行政藩篱所局限。如何打破藩篱走向军民技术深度融合?陕西几年前率先在全国探索实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重点推进军民技术深度融合。“十二五”以来,陕西创新搭建省、市两大科技资源大市场,在全省设立了航空、航天、兵器等多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园区,以市场化手段和政策激励引导军工科技与民用科技资源实现能力与资源共享,推动军地经济融合发展。

发挥国防科技研究院所强大的研发优势和主业特色,紧扣创新促融合,是陕西省推进军民融合的最大亮点。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以火炸药、弹药及常规毁伤技术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研究院所。针对国防技术成果转化难点,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探索“模拟公司制”形式,实现了研究所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成熟市场与企业生产资源和管理经验的无缝对接。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所长张联社介绍,研究所与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等合作,先后创建了13家产权多元化企业,年经济规模达到25亿至30亿元,吸纳1500人就业。

打破固有利益分配机制,加速创新激励是推进军民融合的关键。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探索实施了基于科研活动全过程、多阶段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了涵盖科研项目立项、研制、成果产出和转化等全链条的考核激励制度。在项目立项阶段,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奖励;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实施科研人员业绩积分奖励;在项目产出成果阶段,对项目研制取得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授权的发明(国防)专利,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等实施成果奖励;在成果推广转让阶段,对军民品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广、技术转让、入股投资等按收益进行奖励。

得益于体制机制创新,陕西军民融合产业能量得到进一步释放。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和北方电子研究院等院所,源于北斗技术、应用于智能养老的“智能腕表”“丝路北斗智慧文化旅游系统”等军民融合项目已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据介绍,目前陕西省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已发展至500余家,形成了民用航空、民用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特种化工等军工特色主导产业。

“军转民”加速推进的同时,“民参军”同样踊跃。位于西安北航科技园内的西安通飞航空科技公司是国内首家拥有移动撞网回收无人机系统技术的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侦察无人机、边防巡逻无人机、海事侦查无人机等产品,填补了我国海防、边防、反恐、防暴、维稳等领域小型无人机装备方面的空白。截至目前,陕西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民营企业已达300多家。

《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近日正式获批。其中,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备受关注。方案明确,通过3年努力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和“一带一路”创新中心。随后,西安市围绕推进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出台39条相关改革意见。按照改革方案,到2018年,西安地区的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将超过2500亿元。

前不久,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与陕西省先后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将与兵器工业集团共同推进新一代含能材料、汽车安全系统扩能、TFT液晶显示材料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建设;与航天科技集团共同推动以航天固体运载能力、液体运载能力建设为代表的航天产业建设,以构建卫星通信、导航服务、数据传输与处理应用等产业链为重点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双金属复合管、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先进封装(TSV)等为代表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项目建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