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火车穿梭在山区铁路时,如果您细心的话,会发现在陡峭的山上,不时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黄马甲,背着工具包,行走在乱草危石、悬崖峭壁之间……他们就是专业清理危石、被称为“扫雷部队”的铁路工务职工。
在陇海铁路天水至甘谷间就活跃着这样一支“扫雷部队”——定西工务段新阳镇桥路二工区。这支队伍共有11名队员,年龄最大的51岁,最小的23岁。在他们管辖的100公里内,有Ⅰ级防洪点1处、Ⅱ级防洪点6处,占全段Ⅰ、Ⅱ级防洪点的一半。由于线路两侧山石陡峭,是危石高发区段,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可能滚向线路的危石进行浆砌支护、挖坑掩埋和粉碎清理。每年,他们都要反复10余次爬遍这100公里内的大小山头,在悬崖峭壁间跋涉近1000公里。从2010年至今,他们已行进约6000公里……
“快起床,集合啦……”8月初一天的午后,新阳镇桥路二工区工长李永忠的大嗓门在院子里响起。他习惯性地看了看表,在心里算了算:晌午后回到工区,自己和工友们只休息了不到半个小时。
“刚接到段上的通知,午后有强降雨。”绷着脸的李永忠简短地说,“在大雨来临之前,我们必须要赶到Ⅰ级防洪点的乱石区看看。出发!”这已是今年进入汛期后,他们的第7次紧急集合。 山体危石排查是铁路工务部门防洪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决定铁路防洪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些隐藏在山林深处的危石就像不知何时会被踩响的地雷,时刻威胁着铁路运输安全。 定西工务段管辖的陇海铁路天兰线属于典型的山区铁路:地质复杂,是连接我国西北与华北客货交通的重要通道,是兰州铁路局防洪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天水至甘谷间的山区铁路两侧,山体岩层破碎,风化剥落严重。虽然年年清理,但一到汛期,落石侵限问题还是频繁发生,对行车安全威胁很大。为防范落石风险,兰州局定西工务段成立了搜山排石专业队伍,对危石侵限进行监控、整治,确保山区线路行车安全。
经过一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李永忠他们斜挎安全绳,肩扛八磅锤,手拿撬棍和铁锨,终于赶到了陇海线K1443+500m处的魏家磨山脚下。大家抬头望去,却看不见有上山的路。“跟我来!”顺着陡峭的山坡,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孙秦杰挥舞着铁锨披荆斩棘,很快清理出一条勉强可以穿行的山路。即便这样,职工们的脸、胳膊、腿上仍然被坚硬、多刺的灌木丛划伤。
很快,大家来到半山腰一处被动防护网边。老职工何先勇敏锐地发现,护网中有几块从山上掉落的小石头。气喘吁吁的他和小孙顾不上歇息,快步走进网内将碎石逐一捡起来。“可不要小看这些小石头,如果不及时清理,从被动防护网中掉落砸到火车上,后果可想而知。”老何边说边拿起铁锹顺势挖了个坑,将碎石就地掩埋。
“看,看那里。”顺着李永忠指的方向望去,大家发现,在山坡顶上,一块圆桌般大小的片状石头已经露出了底部。李永忠麻利地攀上坡顶,用3根撬棍打牢“梅花桩”,扔下安全绳。随后,两名职工缘绳而上,一个用锹挖大坑,一个用铁锤砸大石。20分钟后,大石一分为六,被职工掩埋于挖好的大坑内,一颗随时会滚落到线路上的“地雷”被顺利排除。
“今天这趟没白跑,处理了个大家伙,还顺带收拾了七八块碎石,晚上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老何兴奋地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定西工务段管内有数百座大小不一的山头,每年汛期结束后,他们都会提前对管内线路进行检查。在日复一日的行走和攀爬中,他们给群山中的每一块危石编上了不同的号码,对每一块危石的类别和位置都烂熟于心。但因山体风化、雨水冲刷等因素,线路上随时都会突然“长”出很多“地雷”。他们只有不停地满山跑,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
“我们穿鞋特别费。”李永忠说,一双结实的防滑劳保鞋,在他们的脚上只能穿上个把月。正因为他们腿勤、心细、胆大,从5月15日进入防洪期到现在,已安全处理Ⅰ类危石20多块、Ⅱ类危石70多块。 “我们管内的铁路线都是在渭河沿岸盘旋延伸,常常受到山体落石的威胁,这是我们防洪工作中的一块硬骨头。”李永忠对记者说,“危石排查工作必须做在前、想得细、落得实,不能放过一块危石”。
由于线路两侧山上基本没有路,漫山遍野都是大石头、荆棘以及毒虫,他们只能劈林砍树开路;凡是铁路经过的山体,他们都一座座攀爬、一处处筛查。 李永忠指着一块巨石对记者说:“在去年防洪隐患排查期间,我们发现了一块重约20吨的危石。为了整治它,大家用了整整6个小时对它进行‘外科手术’,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 行崎岖山路,攀安全高峰。年复一年,魏家磨山上的这些“扫雷工”不停行走在悬崖峭壁间,为钢铁大动脉的畅通无阻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