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期间,在天津一家企业工作的李先生琢磨着购买一部智能手机,但一掂量3000多元的月收入又有些犹豫。每月的收入要拿出一部分寄往老家,还要为结婚攒钱,一次性付清后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一笔简单方便的贷款缓解了李先生“钱紧”的窘境。他申请了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的分期贷款服务,只需提供身份证和相关证明文件,经过捷信后台大数据审核之后,他轻松获得3000元消费贷款,买到了心仪的智能手机。而且,李先生还体验了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创新的无纸化办单服务,几分钟内,他用电脑提交个人资料,工作人员拍摄个人照片进行系统比对,通过短信验证码现场验证后就完成了,整个申请和审核流程简单便捷。
消费金融说白了,就是“先消费,后付款”。消费金融在国外已有百余年历史,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起步晚,发展不充分。为了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发展。2009年银监会颁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2010年,包括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4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正式获批成立;2013年,银监会修订完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新增10个城市参与试点;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今年3月,央行及银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新消费领域的细化政策措施。
随着试点的放开,除银行外,电商、P2P网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等多类主体纷纷开始申请消费金融公司牌照。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637.95亿元,贷款余额573.74亿元。
“由于股东中传统金融机构背景的偏多,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先天性接近传统金融机构,目前大概有80%的消费金融公司仍是由银行占主导。”盈灿咨询高级研究员张叶霞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也导致市场供给主体呈现单一性特点。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人们消费习惯的转变,消费金融公司也呈现差异化发展趋势。据统计,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商业模式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以线下渠道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如锦程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等;一类是主打O2O模式的消费金融公司,如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等;还有一类定位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如招联消费金融等。
各类的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与商户合作,基本覆盖了网上零售、家装、租房、婚庆、教育、旅游等各大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不过,张叶霞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目前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产品依赖商户合作,缺乏竞争力;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还局限于区域性、传统渠道发展,缺乏互联网属性,等等。对此,专家表示,未来消费金融公司应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大力创新,才有望在竞争激烈的消费金融市场保持优势,赢得更多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