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方设法打通这些行业痛点,通则不痛,让主体成长得“壮一点”,让市场走得“快一点”
1.24亿辆、3亿人、23.4亿人次,这3个截至去年底的数据,分别对应着我国私家车保有量、驾照持有者、自驾游人次这3个指标。这在表明我国旅游市场开启了自驾游时代的同时,也再一次印证了消费市场无“变”不欢的事实。
作为一种新兴消费方式,自驾游顺应了汽车时代和移动互联时代小众化、定制化的消费特征,受益于旅游和汽车两大产业,得以蓬勃发展。正如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在趋势向好的时期,自驾游市场同样存在痛点。
比如,相关产业主体规模不大、资质不明。自驾游虽然与一系列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产业主体还相对分散,缺乏规模较大、影响较广、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龙头企业。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自驾游俱乐部、旅行社、各类车友会、媒体论坛等都可以组织自驾游活动,但多数组织的主体资质仍不明确,限制了产业深入发展。
还比如,管理归属混乱、行业标准缺失。自驾游还算新生事物,主管部门和行业归属有着随意性和模糊性;针对自驾游的产业政策、相关规定、行业标准也就多局限在各个地区,且支持力度、执行口径存在较大差异。
再比如,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自驾游的核心是人与车,无论租车自驾还是私家车自驾,都需要完备的露营地、停车场、医疗救助、车辆救援、道路导航、餐饮、保险等产品或服务,但现实却是,这样的市场供给网络尚未形成,相关服务更显滞后。以道路导航为例,自驾游目的地很多是在乡村和偏远地区,而现有的电子地图一般在城市做得较为完善,在自驾游客钟情的地方则可能出现信息导航盲区。
上述痛点的存在,加之旅游供给的错配和不足,导致目前我国自驾游消费同大众旅游消费的分层其实并不明显,在目的地选择、设施服务使用上也多有重叠,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路拥堵、景区人满为患等问题。换句话说,我国自驾游还处于发展初期,与真正意义上成熟的自驾游还有不小差距。
那么,怎样才能尽快成熟起来?自然是要想方设法打通这些行业痛点,通则不痛,让主体成长得“壮一点”,让市场走得“快一点”。
具体来说,有3条路径或许行得通。其一,针对产业主体存在的问题,可考虑把自驾游组织者参照旅行社管理规范纳入监管范围,根据规模、业务和服务的不同,对自驾游组织者进行行业资质和经营资格审定评级,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同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打造龙头企业,力争为自驾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其二,针对行业标准缺失的问题,不妨从中央层面形成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出台我国自驾游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国家级标准并推进落实,还要加强自驾游领域的相关统计工作,促使其规范化发展。其三,针对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要系统规划、逐项解决,不断完善营地建设并探索盈利模式、做好后续利用;要在车站、码头、机场设立自驾车集散中心,让租车自驾在此实现无缝对接;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供给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自驾游公共服务提供。
当然,上述这些是针对国内自驾游市场的发展而言的。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出境自驾游其实也正以爆发式的增长在我国高层次旅游需求群体中普及,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新形态。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境外租车市场去年的交易规模达到131.3亿元人民币,持中国驾照已经可以在全世界近180个国家和地区租车自驾。对出境自驾游来说,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租车平台尤其是我国的互联网租车平台,除逐步完善保险、导航、驾照翻译等服务之外,还需提醒游客在当地驾驶的注意事项。毕竟,各国交通法规不同,在国内只是违规的事情,到了某些国家就可能是违法。因此,只有熟知旅游目的地的交通规则,旅途才不至于变成“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