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8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修复整治9000座涝池——
废弃涝池成新景
本报记者 雷 婷

扶风县杏林镇涝池岸村位于陕西宝鸡扶风县城东7公里处,因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涝池而得名。炎炎夏日,村里却是一派清凉景致:一汪碧水中几只鸭子在追逐戏水,水边的垂柳随风摇曳,凉亭里的村民在赏景纳凉……4个月前,这里的涝池还不是这个样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陕西的每个自然村基本都建有一到两处涝池。涝池,不仅是关中地区农村不可或缺的湿地,也是干旱缺水地区一道亮丽景观。但是,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涝池人畜用水功能逐步消失,涝池数量锐减,管护成了问题。有的涝池被生活垃圾所填埋,有的涝池成为直排生活污水的臭水坑。留存下来的涝池,不仅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还成为农村的“伤疤”。

“祖先们从明朝时候就来到了这里,依水而居,涝池对村子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自1970年宝鸡峡引渭工程通水后,取自涝池的生产生活用水越来越少,涝池渐渐废弃。特别是近年来,涝池成了人们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大坑,影响了村里的环境。”村民冯天成说。

今年5月,陕西省启动了涝池水生态修复整治工程。以前的垃圾坑如今变成了功能完善、风景如画的景致,成为大家休憩纳凉的好去处。

涝池岸村的涝池就是陕西省确定的首批修复整治试点之一。水利部门用时一个多月,对原来的涝池进行了清淤,扩大呈“葫芦”形,容积达到4600立方米。为了保持涝池水质清洁,由宝鸡峡灌区渠道接入了引水管,并配建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重建的涝池不仅修复了蓄排水功能,还在周边建设了休闲广场、人行步道、草皮护坡、文化墙、观景亭等设施,供村民休憩娱乐。“原来村民都躲着涝池走,现在大家没事就爱围着涝池转!”村支书杨育新笑着说。

7月初,陕西省在宝鸡召开了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工作现场会,全省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工作的全面启动,陕西共规划修复整治涝池9070座,其中防洪排涝型涝池2470处,人文景观型涝池2861处,蓄水灌溉型涝池2320处,水系联通型涝池1018处,生态湿地型涝池401处,总投资22亿元。

各地涝池建设必须遵循“能恢复蓄水排涝、能修复自然生态、能联通区域水系、能惠及民生需求、能传承历史人文、能持续安全管护的涝池和塘坝先行先试,公共基础设施补助测算,工程非工程措施结合,水域岸线接近自然,当地资源充分利用”的总体思路。

“在涝池建设中,我们坚持遵循‘四个结合’,即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关中水系联调联通联控建设相结合。力争每一个涝池既能满足乡村防洪排涝、保塬固沟的需要,又能满足老百姓文化体育、休憩娱乐、生态旅游的需求。”陕西水保局局长张秦岭表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