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2015年,146家国家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收入25.37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17.4%,对稳定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夏,《经济日报》多路记者分赴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宁波、济南等地的国家高新区,深入调研,采撷创新发展新风貌,探究提质增效新路径。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调结构转方式·国家高新区调研行”系列报道,带领读者一起感受创新驱动的时代力量。
这是一组惊人的数据: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90%,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超过70%;
这是一串响亮的名字:任正非、侯为贵、马化腾、汪滔、李锂、徐航、高云峰、陈志列、徐少春;
这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片孕育创新和梦想的沃土,一片制造传奇和精彩的热土。
这个“弹丸之地”——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工业用地3.28平方公里,如何崛起为全球创新高地?请与《经济日报》记者一同走进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寻访“春天故事”里的创新密码。
厚植沃土 创新氛围浓
从一个想法到公司全球价值突破30亿美元,需要多久?刘自鸿只用了4年时间。
23岁清华大学毕业,26岁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12年创建柔宇科技,从事下一代新型电子信息显示技术、产品研发。如今,柔宇研发的新型超薄彩色柔性显示屏厚度0.01毫米,卷曲半径仅1毫米,轻轻一扇就能飘起来。
“没有大手笔的启动资金,甚至连办公门牌也没有。”回忆当年在深圳的创业情景,刘自鸿在微博中感慨万千。
而今,“草根”逆袭:今年1月,柔宇科技被路透社评选为2016年CES最佳;3月,入选国际媒体《科学美国人》和《环球科学》“年度新创企业榜”,成为5家最具创新力的新创高科技企业之一;5月,作为全球硬件行业唯一代表被美国《旧金山商业时报》授予技术创新奖。
在深圳高新区,类似柔宇科技的传奇比比皆是。大疆便是其中一个。1980年出生,从航模兴趣出发创办大疆,36岁的汪滔和他的伙伴从无到有,推出大疆精灵系列消费级无人机。短短10年,大疆年销售收入增至60亿元,一举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
柔宇、大疆,只是深圳高新区蓬勃发展的缩影。时光回溯至1996年9月,深圳高新区成立,当30个年轮划过,这里已和美国硅谷、台湾新竹一道,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怎能不引发关注?翻开深圳高新区2015年成绩单,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29家,其中超50亿元企业25家,超100亿元企业1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84家,截至2016年4月底,上市公司总市值超9000亿元。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深圳高新区缘何逆势上扬?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李志远给出了答案——创新驱动。
2015年,深圳高新区工商注册企业767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5153亿元,GDP占全市的9.6%。创新创业,成为这里最美的主旋律。
敢为人先 企业“唱主角”
设想一下:如果在你的背上安个飞行包,像钢铁侠一样在空中闪转腾挪,在高楼大厦之间游走飞翔,会不会很酷?
这样的飞行梦想已成现实,圆梦者正是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2010年,五位海归博士身揣20万元成立光启。6年时间,光启的创新“爆款”层出不穷,从个人立式飞行器马丁飞行包到氦气浮力飞船“云端”号,再到能飞入临近空间的“旅行者”号飞船,涉足超材料、空间开发等领域的光启,已获3000多项专利,设立了14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平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
光启神话的诞生,折射出深圳高新区敢为人先的魄力。“光启、华大基因等都是很另类的,一开始不被很多人看好,后来却一鸣惊人。”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光启创始人刘若鹏这样坦陈。
的确很另类。在深圳高新区,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四不像”——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
然而,正是因为体制上的“四不像”,才有了如今聚焦源头创新的23家新型研发机构。刘若鹏总结,光启逆袭的秘诀之一就是按照企业化管理方式运作,尤其是用人机制上,营造了与欧美科研机构相匹敌的创新管理机制和环境。
这样的“吃螃蟹”举动在深圳高新区绝非个例。率先设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组建全国首家区域性非公开科技企业柜台交易市场和新产业技术产权交易所;压缩90%的社会投资审批事项……多措并举,深圳高新区形成了四个90%的创新格局——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从招商引资到内生培育,深圳高新区成功实现了制造到创造的飞跃。”李志远说,坚持内生成长,自主培育为主、战略性引进为辅的原则,高新区逐渐嬗变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源地。
深化改革 创新活力涌
上午9点,昝成走进新单位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昝成是清华大学研究院技术创新部部长,此前在美国加州能源与环境研究院工作。今年4月,在深圳市推出的“孔雀计划”召唤下,昝成告别了美国,到深圳安下了家。在这里,昝成不仅免费拥有了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其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亦可享受优惠政策。目前仅这家研究机构像昝成这样因“孔雀计划”而来的高层次海外人才就有很多,他们带着智慧扎根深圳,正开创属于自己的传奇。
“与其他高新区不同,起初的深圳高新区一穷二白。”李志远说,其他高新区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其发展是要激活原有科技资源,而深圳高新区的一项重任则是如何吸引更多智力资源。
于是,有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截至目前,深圳市已累计引进创新团队63个、“海归”人才近6万人,不仅弥补了高新区高端人才的稀缺,更为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储备了资源。
改革和创新成就了今天的深圳高新区,如今经过20年的培育,高新区正加快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引领式创新跃升。
但站在发展新阶段上的深圳高新区,挑战无法回避:科技创新资源“先天不足”问题依然存在,产业发展空间不足有待突破,生活配套发展相对滞后……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深圳高新区还需再接再厉。”李志远坦陈,迈上新台阶,深圳高新区将加快推进高新区北区产业升级改造工作。“计划投资6.57亿元,开展32项工程项目,积极治理和改善高新区交通拥堵状况”。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创新引领,深圳高新区动能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