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发布修订后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自2004年国务院批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来,我国铁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2.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公里,提前实现规划目标。“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铁路运能紧张状况基本缓解,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铁路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路网布局尚不完善、运行效率有待提高、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等不足。”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费志荣说。
2014年,国家发改委启动规划修编工作。新修订的《规划》围绕扩大铁路有效供给、强化铁路支撑引领、发挥铁路绿色骨干优势、提升铁路应急保障水平、建设现代铁路基础网络的目标,对我国2016年至2025年铁路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展望到2030年,我国铁路将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
首提“高速铁路网”
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铁路的密度还低于发达国家,路网布局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发展不足。不过,这一状况有望在10年内彻底改变。
按照《规划》,到2020年,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为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左右,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优化,骨干作用更加显著,更好发挥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这是第一次在铁路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高速铁路网’,同时还规划了‘普速铁路网’,这两张网互相衔接,共同形成了我国铁路布局的整体网络。”费志荣表示,与以往不同的是,新《规划》更加注重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打造,强调既要发挥好各种交通方式的作用,同时更强调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和融合。
在统筹交通方式的布局上,《规划》在“线”上强调更好地共用通道资源,比如铁路、公路和管道的分布,跨越江河桥梁通道资源布局等;在“面”上强调更多地发展多式联运,比如铁水、铁公、铁公水提高交通运输的有效衔接。
费志荣表示,新的铁路网规划不完全是一个路网的布局,同时也强化了铁路发展的保障措施,包括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壮大高铁经济等,“《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高铁经济的理念,注重培育壮大高铁经济新业态,以高速铁路通道为依托,以高速铁路的站场为支点,来促进沿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市间交通圈广覆盖
“‘十三五’期间,铁路建设安排会根据需求与可能,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持一个合适的节奏和力度。”费志荣表示,一方面打造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一方面不断完善普速铁路网,扩大中西部路网覆盖,优化东部网络布局,形成区际快捷大能力通道,加快建设脱贫攻坚和国土开发铁路。
据悉,未来5至10年,我国将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至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至2小时交通圈,铁路交通基本覆盖县级以上行政区。同时,中西部铁路将加快发展,以进藏、出疆、沿疆、沿边地区及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铁路建设为重点,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
针对极端天气及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费志荣表示,我国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很难完全规避自然灾害影响,但要把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小程度。“前提是扎扎实实把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绝不能为了图一时之快,影响今后基础设施长远效益的发挥”。
对于普遍关心的铁路建设资金问题,费志荣表示,目前铁路建设仍采用多渠道筹集体制,下一步将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着手,进一步扩大铁路建设资金来源。
据悉,在国家层面上,将采取差别化政策,进一步提高中西部铁路在国家投资中的资金比重,同时支持铁路总公司继续扩大铁路建设债券发行;从铁路企业来讲,用好国家已有的支持政策,进一步把铁路发展基金这个平台做好,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铁路发展基金;对于地方而言,铁路总公司和地方商谈确定各自承担的比例,特别是在征地拆迁方面的资金,同时积极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铁路建设。
“国家现有的铁路都向社会资本开放,同时在土地综合开发方面也享受相同政策,更多地扩大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外商投资参与铁路建设。”费志荣表示,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随着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铁路建设资金能够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