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入行漆艺的柏德元,与“漆活”打了一辈子交道。
他是清宫造办处第四代传人王珍大师的关门弟子。在师父的指导下,他不仅恢复了始于宋代后失传多年的金漆镶嵌“四大断”技艺,还研发出雕填类断纹产品,填补了国内漆器工艺的技术空白。
在北京工艺美术行业中,大家都评价他是“行业里的虫”——从学徒工做起,干过工会组长、生产班长、调度员、副厂长、厂长,直到今天成为北京金漆镶嵌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干遍了金漆镶嵌厂的所有岗位,熟知金漆镶嵌技艺的每一个细节流程。
如今,柏德元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把金漆镶嵌的技艺传承下去?如何将传统漆艺与现代理念相结合?
跟随名师学绝活
说起金漆镶嵌,年近古稀、背已微驼的柏德元总有说不完的话。
柏德元入行漆艺,其实是个美丽的事故。1962年,由于中考数学失利,成绩一直不错的柏德元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与高中、大学失之交臂。父亲让他自学一年再考,可他觉得,身为家中长子不能在家吃闲饭,于是,15岁的柏德元进了金漆镶嵌厂。
进入北京金漆镶嵌厂后,柏德元被分配到技术研究组当学徒工。“那可是大学美术系毕业生、工艺美校中专生才能进的高精尖部门,里面有很多手艺精湛的老师傅,都是当时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柏德元骄傲地向记者介绍说,他荣幸地拜在了当时厂里最有名气的王珍老师傅名下。
金漆镶嵌这门技艺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制作流程来看,一件金漆镶嵌产品可分为设计(包括胎型设计和纹样设计)、制作木胎、髹饰漆胎、装饰漆胎四个步骤。从工艺上讲,金漆镶嵌装饰漆胎里又包括镶嵌、彩绘、雕填、刻灰、断纹、虎皮漆等多种工艺。
柏德元最初学的就是漆活,也就是学着怎样把一件木胎活,通过“一麻五灰十八遍”的技法,做成一件漆胎。不过,最让柏德元受益匪浅的,还是师傅教他的“四大断”工艺。“四大断”就是断纹工艺,是一种将漆器做旧的传统绝活。柏德元说:“想要漆胎平整很容易,但想让它出现断纹可不是容易的事。”
在柏德元看来,其实学习这些工艺绝活都不算难,最让他感到煎熬的是刚入厂时“被大漆咬”。“漆咬”是行内说法,就是初接触大漆后的皮肤过敏。柏德元回忆说,当时,最厉害的时候,手肿得像个大癞蛤蟆,还流黄水,吃饭拿不了筷子,脸全肿了,眉毛也掉光了,走路时两条腿只能叉着,晚上睡觉手上得套着棉袜子防止乱抓乱挠留疤,“那罪受得,现在想起来身上都觉着痒”。
接触大漆的工人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对大漆一点都不过敏,第二种是对大漆特别过敏必须调离岗位,前两种都是少部分人,而剩下的大部分人对大漆初接触时强烈过敏,可一旦扛过去就没事,而且还不留任何后遗症。柏德元就属于最后一种,16岁的他生生忍了半年,就这样扛过来了。“当时的想法就是决不能半途而废当懦夫。”柏德元说。
抱定“决不能半途而废”的决心,柏德元一头扎在漆活里,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临危受命当厂长
说起北京金漆镶嵌厂,那可是大有来头。
我国漆器不仅有着8000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产地众多。明清时期,漆器生产达到繁盛期,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有“漆作”。清末,漆器工艺流入民间,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漆器作坊。北京金漆镶嵌就是其中的一种,无论从师传系统、工艺技法,还是艺术风格,都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明清宫廷技艺。
1956年,16家作坊采用公私合营方式联合组建了北京金漆镶嵌厂。凭借特殊的工艺绝活,北京金漆镶嵌厂迎来了飞速发展期,从初创时只生产一些彩绘、镶嵌类的首饰盒、挂屏等小件产品,逐步发展到后来的家具、屏风等大件产品,产品全部销往海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企业年出口额曾达到1500万元,为国家创造了不少外汇收入。
可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贸环境发生变化,主要走出口路线的北京金漆镶嵌厂订单骤减,大量产品积压,企业陷入严重困境,濒临破产。
1994年7月,柏德元临危受命担任厂长。
柏德元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有两个最困难的时期,一个是初入厂时对大漆过敏的那半年,另一个就是刚刚出任金漆镶嵌厂厂长的时候。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厂里全部资产只有5300万元,可负债高达4700万元,账面上只有10万元,全厂800多名员工,连续几个月都发不出工资,工人也大量流失。
怎么办?只有背水一战。
柏德元上任立即召开全厂大会,从调整经营策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方面入手,面向市场,紧盯创新。1997年,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柏德元决定,以明清古典实木家具为突破口,采取修旧如旧、整旧如新的办法,开发出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古典风韵的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一经推出,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可。
1998年,北京金漆镶嵌厂终于从生死边缘爬了回来,实现扭亏为盈;1999年,完成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82.7%,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评为“为完成国企改革与脱困目标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企业”;2005年3月,完成企业改制,由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柏德元出任董事长……柏德元说,也是从那时开始,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除了要让企业良性发展下去,更重要的是要让金漆镶嵌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不能让漆艺文化在我这代人手中失传”。
传承创新谋长远
6月18日,北京金漆镶嵌厂举行了成立60周年庆典,集中展示了60年宫廷漆艺的传承成果。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作品是历时3年创作、耗资200万元的大型百宝嵌屏《红楼梦》。
说起这个屏风,柏德元显得有些激动。他告诉记者,红楼梦主题屏风的制作涵盖了金漆镶嵌的所有工艺,动用了厂里30多名骨干技艺大师,其中包括3名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现在只要资金允许,我就制作大件。我就是想趁着自己还有劲,多制作一些大件,给后人留下点样品和技艺资料,因为只有大件才能全面展现出金漆镶嵌精湛的髹饰技艺”。
跟许多传统手艺人一样,后继乏人是柏德元最大的担忧。目前,厂里很多技艺精湛的师傅已经步入暮年,年轻人却寥寥无几。同时,由于金漆镶嵌对制作者的技艺要求很高,学艺时间较其他行业只长不短,更加加剧了人才断档风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金漆镶嵌技艺,柏德元从保护传承人、保护技艺、创新产品等多方面制定了具体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一方面,采取退休返聘的办法,让身怀绝技的老师傅退休以后继续留在岗位上,传承技艺,培养年轻人。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大师带徒”活动、建立传承人工作室、与专业院校合作培养等多种方式来培养接班人,通过产品研发、技艺传承、人才培养三者有机结合,建立相互促进的企业传承发展体系。
2008年6月,“金漆镶嵌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不仅赋予了漆器艺术崭新的生命力,也让柏德元的使命感再次升华。
柏德元意识到,要让非遗技艺世代传承下去,就必须着力抢救濒临灭绝的技艺和品种。仅就漆器等传统工艺品而言,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仿复制古代漆器的经典作品。统计显示,自2009年至今,在柏德元的带领下,公司仿复制完成了“历朝历代”“海外遗珍”“皇家风范”漆艺精品已达300余件,不仅抢救性地守住了金漆镶嵌技艺的文化遗产,也为企业赢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外,公司还通过恢复百年漆器老店“华丰斋”“英明斋”,建立“金漆艺术馆”“燕京八绝艺术馆”“金漆镶嵌奇石馆”,举办“金漆镶嵌文化节”“古代木雕精品展”“中华屏风文化展”等系列活动,把“金漆镶嵌髹饰技艺”运用于“漆艺国礼”“少数民族漆艺家居精品”等产品研发,使原本是宫廷艺术的金漆镶嵌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让非遗理念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