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的议题,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提出,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只有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到2020年,我国所有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个产业链 脱贫一千万”
陕西渭北地区粮食生产条件差,“面朝黄土背朝天,十年九旱闹饥荒”是上世纪80年代前当地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从一个小小的苹果开始,当地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脱贫一千万”的脱贫致富格局。
“依靠产业脱贫致富已成为当地广大农民的共识。”全国政协常委李冬玉说,目前,陕西全省建成了44个县级苹果生产基地,其中老区县25个,全产业链从业人员逾千万人,创出了“一户一亩苹果园,不愁脱贫好过年”的经验。洛川县曾是有名的农业穷县,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263元提高到2015年的12987元。虽然去年苹果销售价格比往年低,但菩堤乡刘家塬村民小组的户均收入仍达到了30万元。李冬玉认为,产业扶贫既能稳定脱贫,又能保障不返贫;既能带动脱贫户致富奔小康,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的重大部署。产业扶贫作为首个‘一批’工程,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可以说,产业扶贫事关脱贫攻坚全局和脱贫效果的稳定与可持续性。”全国政协常委张桃林说,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产业扶贫的工作格局。中央对产业扶贫做出了全面部署,在贫困县资金整合、金融服务、资金股权量化、督查考核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强大武器和基本遵循。
同时,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产业扶贫路径和模式,在围绕地方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破解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完善贫困人口分享政策支持和产业增值收益的利益连接机制等方面,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做法。
2016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赴湖南、贵州等地,就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中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在“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指导下,武陵山片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分别打造了安化黑茶、吉首猕猴桃、云舍土家寨、武隆高山蔬菜等优势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创造出了不少产业扶贫的经验:坚持规划先行,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扭住精准帮扶,提高产业扶贫实效;加大资金投入,增强金融扶持力度;加强监督考核,完善脱贫攻坚的制度保障。
产业扶贫需动脑筋
产业扶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很多地区的扶贫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存在项目选择不够准、发展水平不够高、抗风险能力不够强、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有限等问题。在接下来的脱贫攻坚阶段,扶贫产业需要更加精准的选择和有力推进。
因地制宜选项目。“在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总量总体平衡、结构性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产业扶贫要坚持立足资源优势,瞄准特色产业,充分考虑劳动力、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资源,因地制宜,差别施策。”张桃林说。
“我国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山地丘陵地区,大多是青山绿水,大量山地、林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事实上,这些地方具有种植中药材的良好生态条件,在贫困山区种植和发展中药材产业,不失为一种可行方案。”一名政协委员提出了一条具体建议。
搭乘“互联网+”顺风车。“农村电商的飞速发展将给扶贫模式带来巨大变革。”全国政协常委牛汝极说,6月中旬,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就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的提案赴湖北、新疆开展督办调研。他说:“通过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农村电商日益成为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推动力量,电商扶贫已成为‘十三五’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
牛汝极举例说,湖北省罗田县的电商龙头企业收购贫困农户的板栗、贡米等产品,使用自有品牌在网上销售,为贫困户增收60余万元。他认为,推进农村电商必须以农业转型升级为前提。要打通产业链,对农业产业进行深度改造,提高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质量管理服务水平。
村集体经济不容忽视。村看村,户看户,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然而,数据显示,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无经营性收入的村占50%,经营性收入不到5万元的占30%。贫困村多为集体经济空壳村,无资金、无资产、无资源甚至零收入。
“从根本上破解贫困村问题,关键在于用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这把‘金钥匙’。”全国政协常委姚爱兴建议,要把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扶贫、壮大村集体经济紧密结合;在财税、用地、金融和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营造良好制度环境;要加强技术集成,依靠科技特派员等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
拔“穷根”重在教育
走进凉山彝区,当地的贫困现状让人揪心。探究当地贫困的根本原因,全国政协常委赖明常说:“当地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贫困户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比例达34%,小学文化程度占53.8%,许多彝胞没学过汉语,与外界沟通困难。”他建议,要以教育扶贫来斩断穷根。实施免费教育,做好学前汉语、幼儿教育,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和发展高职教育等。
扎实义务教育。“一部分贫困人口长期无法脱贫,或脱贫后又返贫,少数人甚至不主动脱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受过良好的教育。”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说,贫困家庭的子女或留守儿童,也会因缺乏合格的义务教育,成为未来的潜在贫困人口。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葛剑雄建议,一定要做到努力办好乡村教育、提高教师待遇、严格控制辍学、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
做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离农村贫困人口距离最近、最能带来直接收入提升的教育类型。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全国政协常委许家印建议说,“针对贫困家庭实际情况,我们组织职业技能培训,计划3年吸纳3万人到恒大集团及战略合作企业就业。目前已完成11期8000人的技能培训,吸纳就业5608人,直接实现近2万人脱贫”。
来自民进中央的委员建议,要让中职教育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具体而言,可以让脱贫对象家庭中有就业潜力的青壮年进入中职学习,将贫困生在中职期间的学习、生活费用列入扶贫资金,并给其家属一定的生活补助,实现“一人入学,一家脱贫”。
重视农民工培训。“2015年,全国农民工的人均年收入达3.7万元,可以说‘打工一人,脱贫一户’。”全国政协委员杨志明提出,精准扶贫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前,要使农民工都能够享受一次以上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基本消除无技能上岗的现象。
针对贫困地区就业培训,杨志明认为,要做好“三新”的精准培训,即做好针对家庭服务业、快递业、电商业等新业态的培训,通过培训助推大批技工成长为新工匠,针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及时提供精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