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中国凉都”声名远播,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六盘水是中国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被称为“江南煤都”。数据显示,该市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吨,探明储量180亿吨,煤层气储量达1.4万亿立方米,相当于14个国家级特大型气田。
长期以来,六盘水依靠采煤、发电,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生态和环境。上世纪90年代,六盘水曾经面临生态崩盘的危险,森林覆盖率只有7.5%,当地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5.35%,水土流失面积达80%以上。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发展方式粗放等原因,矿产资源浪费严重、水质持续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2007年,六盘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区域限批”黑名单。严峻形势倒逼城市转型。六盘水吹响了“绿色”突围战的集结号,以摆脱“路径依赖”、跳出“资源陷阱”,实现经济的“黑”转“绿”。
近年来,六盘水狠抓环境污染治理,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将过去的“废物”重新循环利用,提升了资源的清洁化利用水平;同时,建成14座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1.6%和88%。“十二五”时期,该市淘汰落后产能452.75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78%。同时,实施重点流域河长制,启动空气质量AQI六参数监测并定期发布监测数据,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保护“六个一律”利剑行动,严肃查处一批生态环保违法案件,有效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植树造林成为当地治理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地逐渐意识到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森林覆盖率以每年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2015年,六盘水市启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市级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林业生态建设。截至今年5月,该市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森林植被恢复费、造林补贴项目及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工程项目,共完成营造林作业面积202.36万亩。到2015年,六盘水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8.5%。
既要修复绿水青山,也要创造金山银山,六盘水坚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道收,把绿色发展落到实处。
近年来,六盘水紧扣“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主线,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力实施“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着力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同时,六盘水结合“三变”改革,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活“产业链”,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从“添绿”中“生财”,将荒山野岭变成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六盘水长期“养在闺中”的旅游资源也走进大众视野。该市围绕建设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立足气候凉爽、空气清爽、群众豪爽的优势,以“凉都+”思维方式和方法叠加生态、气候、文化等资源要素,创新产业业态,培育冬季滑雪、温泉度假、户外运动、农旅文融合发展等旅游新业态,将“冷资源”变成“热经济”。
夏天“19摄氏度避暑凉都”、冬天“温泉+滑雪”、“生态疗养游”……一个个精品套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升级版”的六盘水旅游不再满足于举步皆景的视觉体验,以消夏避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山地户外运动等为目标的旅游胜地正在形成,六盘水离“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目标越来越近。2015年,六盘水实现旅游收入47.4亿元;今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473.42万人次,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
曾经“傻大黑粗”的“煤都”已逐渐被“凉都”的绿色名片替代。六盘水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