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创新,得到双赢,是我们友好的任务。”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中瑞对话2016”主题论坛上,中瑞友好协会会长、苏黎世市前市长托马斯·瓦格纳以一句中文结束了自己的演讲。虽然发音不标准,却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共鸣。
中瑞之间已保持了长达66年的珍贵友谊,两国建立了20多个对话机制,共同培育了平等、创新、共赢的合作精神,在经济、文化、科技、旅游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瑞士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在论坛上,来自中国、瑞士两国的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围绕山地经济、绿色发展等主题,展开了热烈交流。据了解,这是自2013年以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第四次举办中瑞对话活动。
位于欧洲中部的瑞士,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素有“世界公园”的美誉。地处中国西南的贵州,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喀斯特风光迷人。贵州和瑞士同处内陆山地地区、海拔相近,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共同的特征,让贵州省确立打造“东方瑞士”的目标。诺贝尔奖获得者奥特玛·施万克说,瑞士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因为快速发展遭遇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经过多年治理才建成了现在的花园国家。“清洁肥沃的土壤、干净清新的水和空气,都是竞争力。”奥特玛·施万克建议中国在发展中首先要保护好环境,让空气常新、碧水长流。
“贵州已经将生态作为发展的红线。”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项目总监李琳认为,贵州把生态保护看成是生产力,展现了卓识远见。“目前,贵州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是,我相信坚守绿色发展的贵州,在未来中国经济版图中,有望变‘后队’为‘前队’。”
连续四次参加中瑞对话的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认为,当多彩贵州和花园瑞士相遇,一定会有许多惊喜。他建议贵州在发展中要先保护好生态环境。“在这方面,贵州已经采取了许多良好的措施,无处不在的美丽风景是贵州发展旅游的基础。”
回首瑞士的发展历程,创新是其成功转型最为重要的原动力,创新也是中国在未来坚持的首要发展理念,中瑞两国有宽广的合作领域。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认为,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瑞士的创新优势相结合,不仅可以开创两国关系的新篇章,也将成为国际上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体量大小不同的国家间创新合作的新示范、新经验。
瑞士的经验如何学?中国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孙永福认为,“学习瑞士的经验和理念非常重要,但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瑞士的发展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中瑞对话论坛不仅为学习提供了机会,更为合作搭建了平台。
自从与瑞士举行对话活动以来,贵州与瑞士间的高层交往和经贸往来不断加强,带动贵州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双方在工业转型、技术创新、节能环保、城市低碳发展、绿色消费、再生资源利用、现代生态农业等领域还有很大潜力。继续向瑞士取经、学习,是贵州当前和今后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工作。贵州省省长孙志刚在致辞时表示,瑞士是多彩贵州山地经济之友、绿色发展之师。贵州将立足实际,认真学习借鉴瑞士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不断深化与瑞士交流合作,为增进双方友好关系作出不懈的努力。
在论坛上,贵州省与瑞士方面还签订了包括人才培训交流、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服务、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水务一体化合作等项目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