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个班只有一名或几名学生,甚至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学生的“空心校”不断出现,引人关注。
其实,对乡村小学“空巢化”来说,与学生人数极少并存的,还有校园、教学设备、教师等资源的闲置。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还是教育资源的整体不均衡。对此绝不能等闲视之,亟需定向治理。
乡村小学或教学点是乡村最基层的学校,其存在有着特殊意义。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特意增加了“因地制宜”的字眼,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能保还要尽量去保,但也不是说学生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才可以保,还是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充分考虑贫困家庭的切身利益,加大办学政策倾斜力度,让尊重民意因地制宜保留下来的乡村小学或教学点办得下办得好办得老百姓满意。同时,还要合理规划小规模乡村小学。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未来乡村学龄儿童的总量势必减少,相关部门应科学预测乡村生源情况,在不进行大规模学校撤并的情况下调整乡村学校布局,兼顾学生就近入学、学校适度规模办学。
眼下,不少地方只关注几所重点中小学,将最多的资源、最好的教师集中到个别学校。政府部门只有扭转这一本末倒置的教育观念,才能彰显大众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唯有如此,乡村学校才能够按照生源数量在经费、编制、职称等方面更公平合理地分到更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