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世纪20年代
陈翰笙痛陈旧中国民生困境

简介 著名经济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顾问。1897年生于江苏无锡,1915年赴国外求学,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25年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25年。2004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

1928年8月,陈翰笙在《中国农民担负的赋税》一文,开篇这样写道:“十余年来中国丝茶的出口递减,粮食的进口骤增,棉花烟叶的进口逐年超过出口。在此农业破产的趋势中,原料退步,物价腾贵,成本加重,购买力降低,工商业日益萧条,中国将由次殖民地沦落为全殖民地了。所以救国的关键在于解决农业经济各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农业经济问题就是赋税,尤其是在只顾人情不讲法律的中国”。

他在文中最后一个部分“勒索与拉夫”又进一步描述道:“当内争时北方战事区域所有驴马多数必为军队取用,农庄上损失非常重大。因失驴失马而失业者到处皆是。南方很少驴马,行军更须拉夫。南方军队作战时,每有一兵须得二人去担任运输、建筑、厨役、洗衣等事。故五万人赴前敌,必拉十万夫役去料理军务。此等夫役照例不给工资。劳力如此虚掷,耕种又因之抛弃,农民的资本愈弄愈少,怎样配讲振兴实业增加生产呢?”

学者笔下旧中国民不聊生、国运衰微的景象跃然纸上。抚今追昔,令人不禁想起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一段讲话:“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金 平辑)

(史料来源:1928年10月10日《东方杂志》,第二十五卷十九期;1987年11月中国展望出版社《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二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