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守儿童的“果爸”“张妈”
本报记者 吴佳佳

在四川巴中市南江县黑潭乡元顶村元顶山半山腰,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留守儿童之家”,这里有700余名留守儿童和他们的“果爸”和“张妈”。“果爸”陈果和“张妈”张蓉是一对教师夫妇,在这里无私地照顾着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让这些大山深处孩子们的生活不再单调和孤寂。

南江县地处大巴山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元顶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老人在家种地、照顾小孩。在海拔1000多米的元顶山半山腰,一座两层白色教学楼尤为显眼,陈果、张蓉夫妇就在这里教学。

22年前,陈果高中毕业后,在巴中城区一所小学代课,工资很低。为了生计,他改行做起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一次回乡探亲的经历“刺痛”了他。

1999年,陈果携妻张蓉回到村里,当时正是上课时间,几个学龄儿童却在田间玩耍。他们询问后得知,因学校离家远无人接送,这几个孩子失学在家。

“回城后,他满脑子都是娃儿上学的事,寝食难安,痩了一大圈。”张蓉说,“再三考虑后,我答应同丈夫一起回村办学”。

当年秋天,一所家庭式学堂出现在元顶村。夫妻俩最初的设想是让学生能就近安心读书,渐渐地,外村的孩子也来了,想在家里寄住,他们就腾出两间屋子免费给学生住。

随着住宿生越来越多,夫妇俩感到家庭学堂教学、生活条件有限,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陈果夫妇转入公办元顶村小学代课。和他们一同转入元顶村小学的,还有在学堂就读的几十名学生。

元顶村小学在陈果夫妇到来后,开启了新的办学模式——全托式寄宿制。学校在负责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本村及附近村留守儿童的全托管理。今年,元顶村小学共接收了51名留守儿童,年龄从2岁半到16岁不等。除春节,孩子们全年寄宿在村小,学校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陈果夫妇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每天早晨6点起床,给孩子们上课、辅导学习,洗衣做饭,要晚上12点才能睡觉。夜里还要叫醒年龄小的孩子起夜,两人没有睡过安稳觉、吃过清净饭。就这样,他们坚持了17年,照看过700多个留守孩子。“我们累了,孩子们争着捶背;渴了,争着端水给我们喝。”陈果笑着说,每当这时,疲劳就一扫而光。

从办家庭式学堂到转正成为元顶村小学教师,夫妻俩收入一直不高。然而,清贫的生活并没有动摇他们的坚守。有人高薪聘请陈果改行,被他婉言谢绝——这些孩子离不开他们。

陈果说,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有的已经读完高中、大学,有的已经参加工作。“每逢节假日,他们就回来看望我们,叫一声‘果爸、张妈’,这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感觉我们的付出值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