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油田工匠毛谦明
本报记者 乔文汇 通讯员 范 明
毛谦明在安装调试其发明的加热炉烟道吹扫机。 范 明摄
更多中国故事
系列报道请扫二维码

夏日的一天,一阵嗡嗡的电机旋转声打破了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宁静。一股股黑色的积炭,从中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一厂一台加热炉的烟道中喷出,人们欢呼喝彩。原来,这是西北油田首席技师、采油一厂采油一区生产运行主任毛谦明正在测试最新发明的加热炉烟道吹扫机。

以往清理烟道、烟筒是用长杆子深入烟道内部进行清理,因烟道呈“U”形,很难清除干净。毛谦明发明的烟道吹扫机是将吹扫管深入到烟道内来回刮削,直至彻底清理,不但环保节能,每年还可为厂里节约费用443万元,极具推广价值。“这就是我的工作,我们的生产就是在不断改进中,一点点进步的。”毛谦明一脸谦虚。

单薄的身子,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匆匆地穿梭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西北油田各井站间的石子路上……20多年来,毛谦明忙碌的形象已烙进采油一厂老职工的脑海中。

生于1973年的毛谦明是“油二代”,1994年来到西北油田井下作业固井队。毛谦明说,油田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我要努力培育一粒散发石油味的创新种子,扎根油田,在沙漠里成长。

固井用的水泥罐虽然“身躯庞大”,“心脏”却很脆弱,只由几根气管线和气囊组成。如果使用时间过长,气囊胶皮老化产生裂缝造成出气不均匀,就会导致水泥成块状进入搅拌系统。水泥罐常因此停用,影响作业。

刚到固井队工作时,毛谦明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手持电筒爬进罐内多次观察实验,最终用透气性能适合的硬帆布替代胶皮,获得成功,小改进解决了大难题。

工作以来,毛谦明一直奋战在生产一线。“只有多跑现场,才能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生产安全高效地运行。”他说。

2001年5月,毛谦明到采油一厂巡检维护队当巡检工。当时,巡检工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采油树注脂。一组3个人,一人装润滑脂,两人注脂,由于压力高,一上午最多注2口井,还累得够呛。

下班后,毛谦明躺在床上,开始琢磨如何做一个自动注脂设备。一天,他看到一个脚踩式油枪,来了灵感:“能否按照这个设备的原理改造注脂枪?”

起初他以为很简单,但总是失败。同事劝他:“别折腾了。”毛谦明却没有放弃,他打听到库尔勒市有专门经营高压材料和设备的企业,就主动提供草图,请厂家加工。来来回回试验几十次,经过一年多改进,终获成功,毛谦明兴奋地跳了起来。新研制的高压气动注脂泵可自动打压、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一个人就能操作,效率提高数倍。凭着这项发明,毛谦明首次获得国家专利证书。

让毛谦明终生难忘的一项发明,缘于一次手指夹伤的意外事故。一天早上,毛谦明正在工作,一辆车飞速停靠在他跟前。“那边出事了,快去想想办法。”来人匆匆说。赶到现场,只见一名同事正站在采油树上,手指被夹在抽油机悬挂器上,鲜血顺着胳膊流下来。原来在施工时,刹车装置打滑,导致了事故。“赶紧调吊车解救。”一时没有好办法,毛谦明和工友只好轮流扶着伤员,等待救援设备。一小时后,工友的手指终于脱离悬挂器,被送到医院救治。

毛谦明连续几晚睡不好觉,他和同事们反复研究,发明了悬绳器拨叉和传感器装卸工具,这个工具能够代替人工安装测试仪器,避免了人员再次受伤。

爱琢磨、勤动手,毛谦明攻克了一个个难题。为保证油井取样的真实性,他主持发明的“螺旋混配取样器”得到推广安装;井口环保导流罩节约20%的巡检时间……

“我们与创新之间的距离,就像隔着一层玻璃门,只要勇敢地拿起榔头,就会砸开创新之门。”截至目前,毛谦明主持和参与发明30余项,有7项获得国家专利,累计降本增效5000余万元。“毛谦明劳模创新工作室”2011年成立以来,他已累计带徒56人次,培训员工达2500余人次,为企业技术革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