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国更有“归属感”
——记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用电子学系主任盛况
本报记者 黄 平 通讯员 徐燕飞
盛况在工作。 徐燕飞摄

人物小传

盛况是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用电子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毕业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回国后,他面向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的国家重大需求,从事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领导研发团队研发出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技术,实现了该领域我国“从零到有”的突破,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进民族产业的独立自主作出了突出贡献。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盛况团队目前刚牵头完成科技部的一项重点专项,攻克了碳化硅二极管和结型场效应晶体管芯片关键工艺技术,研制出国内功率等级最高的碳化硅芯片和模块。“国际上已有碳化硅芯片产业,但国内的碳化硅芯片产业尚未形成。我们目前也在开展碳化硅芯片的技术转化工作。”盛况说。

对回国发展充满信心

1991年,盛况被保送到浙江大学混合班,经历了残酷的淘汰制。“煎熬,却很有用。”对于本科的前两年,盛况这样评价。大三时,他选择了电力电子工程专业,开始了他与电力电子一生的缘分。

浙大学习结束后,经电气工程学院推荐,盛况于1995年来到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求学,并获计算机及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本科毕业,3年后拿博士,这恐怕是全世界最快的速度。”盛况调侃道。2002年,他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工程学系读博士后,随后在美国新泽西州大学任教,并于34岁时拿到了终身制教职。

“拿到‘铁饭碗’后,就想回国了。”盛况坦言,学了一些本领,却不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事,感觉不踏实。他开始关注祖国的发展,了解到国内科研条件的改善,未来发展的强劲态势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2009年,浙大电气工程学院的一位老师远赴曼哈顿,带着电力电子学科创建人汪槱生院士的期望,向盛况发出邀请。同年年底,盛况回到阔别14年的浙江大学,担任电气工程学院特聘教授。

有很多人问他,为什么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正在发展中的祖国?他回答说,回国更有“归属感”。“以中国的发展势头和前景,我觉得回到祖国发展会更好。这一点,我有信心。”

回国后,盛况取得了一个个成绩。2012年,他入选“十二五”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新型电力电子关键技术主题专家,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是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学科获得该项荣誉的第一人;2013年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

盛况说自己“很幸运”,回国以来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从建实验室到安家落户都得到支持,让我特别有归属感。”盛况说,“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有这么多人帮忙,我很知足,也很珍惜”。

“器件是重要方向”

回国后,盛况着手组建科研团队,并将团队研究方向锁定在电力电子器件。

什么是器件?盛况解释说,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大致分为系统、装备、核心元器件和材料。以汽车为例,车体是系统,发动机是装备,阀门等核心部件是器件,钢是材料。

作为电力电子器件方面的专家,盛况明白,在当前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下,电力电子技术是节能减排、智能电网等多应用领域中的关键支撑技术,而电力电子器件则是电力电子技术中的核心和基础。盛况介绍说,目前,各类电力电子装置市场的需求非常大,其中器件每年就有千亿元左右的需求量。市场有重大需求,但国内却存在技术短板,新型器件几乎完全要依靠国外进口,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汪槱生院士曾不止一次对盛况说:“器件是基础,很有前途,是重要的方向。”盛况说,国家的需求与支持对一个工程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些支持,学术上可能做得非常前沿,但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和贡献就可能比较有限。

基于团队电力电子器件的大方向,盛况主攻碳化硅电力电子核心芯片。“从理论上来说,进一步提升电力电子产业水平的根本驱动力来自芯片和器件性能的提升,而芯片研究当前到了要换材料的阶段。”盛况坦言,材料是制造业的终极目标。碳化硅是一种硬度极高的工业材料,在第二代半导体器件的性能走到极限的今天,碳化硅因其转换电能更多、效率更快等优势,被公认为第三代半导体的热点材料。近几年,盛况领导团队研发出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技术,大幅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

“要做企业做不了的前瞻研究”

盛况认准了,“做电力电子器件,是一辈子的事,一辈子的方向”。在他的设想中,只有开展真刀真枪的实验与制作,才能真正推动知识创新并实现其应用价值。

回国后,盛况有一个梦想:要建一个用于芯片研发的超净实验室。这需要很大的场地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此,浙江大学克服种种困难,于2011年2月建立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如今,这个1500平方米的超净实验室开足“马力”,已成为盛况团队的重要研究基地。

“我是个做技术的人,只想为祖国的产业发展作些贡献,但这需要大量的环境、平台、资源、政策支持。回国后,我深深感受到平台支撑的重要性。”盛况说。

盛况的研究团队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博士后1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约30名。“这是我在浙江大学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建成一个平台和一支团队,为国内在这一方向技术的推进做出应有的工作。”盛况说。

盛况认为,新的学科方向一定要有前瞻性。他对“前瞻性”的理解是,“企业暂时不做的方向,高校去探索、去引领,等技术取得一定的突破后再与企业合作,让产业再跟上来做大做强”。

“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这是汪院士的一句名言,也是盛况一直信奉的真理。他常对学生说,规划未来时,要把目光放远,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做国家最需要的事情,人生会更快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