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人拍电影 唱的是哪台戏
□ 杜 浩

近日有一家“十诗人电影”公司在成都正式成立。由著名诗人翟永明、韩东、杨黎、周亚平、吉木狼格、王敏、石光华、乌青、何小竹组成的这“十诗人电影”的核心创作团队,他们喊出的口号是:“要拍不一样的电影。”

在中国文娱圈,有演员当导演,也有作家当导演的现象,现在诗人们也开始拍电影了。这一文娱现象,是令人喜还是忧耶?

兼任“十诗人电影”公司营运总监的诗人何小竹介绍说,他们“不排除将我们自己的小说、诗歌拍成电影”,而且还要邀请和吸纳更多中国诗人加盟,拍不一样的电影,以实际行动改变中国的电影生态。

那么,在这些诗人眼中,当下中国电影是怎样一种生态呢?他们说,中国电影目前正遭受“太多烂片的影响”,所以,他们“要拍不一样的电影”,像当年写诗那样摒弃一切陈词滥调,探索全新的电影叙述语言,讲述全新的电影故事,宁可遭受争议,也不媚俗迎合。

诗人成立电影公司,表明了他们对中国电影存在的“陈词滥调”、“媚俗迎合”现象的深恶痛绝,也表明了他们决心改变中国电影现状的信念。无论他们是艺术上“跨界”也好,还是被质疑“不务正业”也好,抑或是能否成功存在疑问,但他们的想法,还是值得肯定。但是,这“十诗人”虽然具有创作“不一样的电影”的艺术抱负,拍出他们认为“心目中的好片”,为中国影坛带来一股创新、清新之风,但是否就此能拯救中国的电影艺术呢?

目前,娱乐化、庸俗化的确是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很多电影人和电影作品缺乏创新精神和艺术追求,只满足于短期利益标。尤其是一些电影创作者追求娱乐没有节制,不惜失去伦理道德的底线,结果其电影作品不忍直视。

最近看了几篇对华语烂片不断表达忧虑的文章,更感到“十诗人电影”欲拯救中国电影,恐怕仍然是徒有良好的愿望,中国电影的严峻现实仍是令人忧虑。

比如,6月13日导演李安在上海电影节举办的论坛上说,抢钱、抢明星容易造成“泡沫化”,让观众放弃电影。你要把观众拉到戏院好难啊。现在电影有生机,这是好事,但是不能忽视观众负面疲乏的情绪在滋长。

一位电影界评论人士曾发表一条微博,评价烂片就像烂透的水果,想尝一口都无从下嘴,唯有全部吐掉还得漱口!很快,这条微博就转发300多人次,点赞数也有100多,可见观众对烂片的抱怨,颇有共鸣。

被斥为烂片的电影,常常具有粗制滥造、逻辑混乱、情节幼稚、表演夸张的共性。比如今年一部接一部被各路观众打了低分的电影,说明国产电影想要“雄起”还只是炒作,未来大家依然得在成堆的烂菜里挑几片相对新鲜的叶子。往前回溯,这几年被冠以烂片之名的电影,其实在上映时演员阵容和宣传声势都很大,当观众抱着期待的心情前往电影院却失望而归时,就不可避免地评价它们为国产电影中的著名烂片。这时候,其实观众错了。真正的烂片,多数观众都看不到,因为它们实在太糟糕而过不了电影评审,进不了电影院。有评论说,这种烂片,属于彻头彻尾的垃圾,毫无营养,除了骗钱外也别无追求——现在国内很多影视作品都是这个路子,不过大部分都没有这份直扑你钱包的匪气,它们还要遮遮掩掩,偶尔用情怀自我伪装。国内电影烂片如云,看到一部好片的难度,不亚于沙里淘金。

所以,诗人“要拍不一样的电影”,就不可能超脱于现实的电影生态环境,就要面临拍文艺片可能会赔钱,拍商业片可能会迎合流俗的选择,就要在电影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大众喜好方面作出选择。这无疑是“十诗人电影”所要面对的挑战和考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