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钩如犀牛
□ 李 岩

与犀牛有关的文物既有光鲜亮丽的外形,又暗藏着残酷的历史

最近,重庆三峡博物馆推出了十多件文创作品,其中最热门的要数取材于文物“战国巴蜀金银错犀牛铜带钩”的首饰盒了。今天,设计师根据现代人的喜好把犀牛的造型做成了首饰盒,古人的金银工匠原也会用创意灵感来设计作品,他们将犀牛别在腰带上,变成了象征财富地位的装饰品。

巴蜀金银错犀牛铜带钩是一件颇具文物艺术价值的稀世巴蜀青铜器。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所编的《华夏文明史图鉴》中,这件带钩被称为“整体为独角犀形”。它于1954年在四川广元昭化宝轮院发掘出土。带钩长23.4厘米,宽9厘米。其身作犀牛形,颈部有双鬣,并利用犀牛头上的角延长回曲为钩,钩端另饰一兽头。通身系金银丝、片嵌错,纹饰图案由多种变形几何纹样组成。该器造型优美,体态雄浑,纹饰精细,显现了战国时期巴蜀青铜器独具的风格和精湛技艺。

这件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特征。在唐代成玄英注疏中说得非常肯定:“钩,腰带钩也。”其实,带钩的称呼在唐代以前就早有记载,古时称带钩常用一个“钩”字,在古文献上出土的钩铭和遣册上都有明确的记载。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楚简就直呼带钩为钩,“一组带,一革,皆有钩”。江苏丹阳东汉墓出土的带钩自铭“永元十三年五月丙午日钩”。其他《左传》《国语》等书也都提到带钩,最为人熟知的是《淮南子·说林训》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在当时就是身份和时尚的象征。

犀牛铜带钩展示了我国古代传统的金银错工艺(亦称金银镶嵌工艺)。这种铸造工艺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技术领域出现的工艺分支。在铸造成型的青铜器上采用各种质地的材料,例如绿松石、玉石、玛瑙、金银、赤铜等,实施隐嵌的技法形成精美华丽的图案或文字。这种工艺的出现,表明古代的青铜器装饰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犀牛铜带钩还让笔者联想到犀牛这种造型的应用。据现有的博物馆记录,我国有多件与犀牛有关的文物瑰宝。汉之前青铜器的代表作品中,就有铸有27字铭文的商代小臣艅犀尊、造型极为准确的战国错金云纹铜犀尊、唐代丛篁双犀铜镜、三彩犀牛枕,更不用说那些精美绝伦的明代犀牛杯了。

尽管犀牛自有尊贵之意,然而史实是2000多年前,犀牛就在我国大地彻底灭绝。据记载,3000年前的华南地区,气候湿热,植物繁茂,曾生存过大量犀牛,甚至被人类驯养。长江流域更是犀牛活动的天堂,《墨子公输篇》描述:“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古之云梦泽,包括了整个洞庭湖区域。先秦文献,强调我国南方和西南是犀的主要产地。《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岷山其兽多犀象。”就是当时华北大地,也应是犀牛的天堂。考古发掘证明,从华北到华南都有犀牛的骨骼化石出现。

因为人们对犀牛利用价值的发现,引起了其在中国灭绝的发端,那么接踵而来的一个更大灾难,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在烽烟四起、兵戎相见的大时代背景下,对犀甲的大量需求,造成了对犀牛长期的滥肆捕杀,而犀牛的生殖率又很低,犀牛最终走向了灭顶之灾。这并不会阻止人们对犀牛的需要,唐宋至后世,很多犀牛制品都是取材于苏门答腊犀牛。今天该物种已成为极度濒危动物,全球仅存100余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