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学上,特色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引发共鸣。在建设上,特色小镇,同样具有这种魅力。
苏州的周庄小镇、仁怀的茅台小镇、贺州的黄姚小镇,在许多地方,几乎都有类似基于历史、文化、地理、产业等基因而形成的特色小城、特色小镇。千百年来,这些特色小镇像镶嵌在地理版图上的五彩宝石,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吸引着不同的目光,虽历经岁月磨洗,仍然怀玉而立,熠熠生辉。
秉承着这些历史特色小镇的优秀内核,现在,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特色小镇作为各地打造魅力城镇的重要一环,正渐成热潮,也渐成一景。一些地方相继提出了建设特色小镇规划,希望在若干年内打造一定数量特色小镇,甚至形成独具魅力的特色小镇区域。无疑,这将为新型城镇化增添更加丰富的内容与色彩。
不过,打造特色小镇,在实践中并不像规划中来得那么直接、那么直观,它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追溯我国特色小镇的成长历程,大体有三种主要类型。一种是历史自然形成,比如以凤凰、周庄等为代表的山城与水乡,国内传统特色小镇大多如此;一种是由于某一产业或产品自发聚集带动形成的“一镇一品”特色,这种类型的特色小镇历史形成不少,但更多的出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如丝绸镇、纽扣镇、陶瓷镇、印刷镇等,它们往往成为引领一方发展、见证一方经济的“特色名片”;还有一种是借助某种发展优势、通过地方政府推动引导形成的新兴特色小镇,如近些年出现的光伏小镇、机器人小镇、金融小镇、智慧小镇等。
分析这几种类型看出,无论是历史形成的古镇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产业镇、产品城”,它们大抵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是历史锤炼、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自然体现,是人们共同选择的结果。对这类已经形成特色的小镇,需要做的就是擦亮它、爱护它,同时对一些褪色的小镇与时俱进地做好提升与转型。而新兴特色小镇,大多是在尊重自然、尊重产业的基础上规划发展的结果,是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各地提倡、推动的特色小镇,主要就是这类新兴小镇。
这就很自然地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今天我们依据什么、依靠什么来打造新兴特色小镇?从目前一些地方出台的特色小镇规划来看,依据很充分,把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未来发展方向都做了很好的结合。不过,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还存在脱离实际追求小镇数量、没有基础堆砌特色而忘了本色的现象。
记者采访过一位市长,他说3年内要打造5个新兴特色小镇,速度领先其他市县。至于这些特色小镇的基础,他说主要是基于招商引资形成的特色工业产业群,如今快两年了,尚没有一个小镇真正具有发展特色与能力。这样的雄心壮志并不是个例。目前在城镇化发展中,一些地方还是以数量指标型为目标,为了与新型城镇化结合,就把打造特色小镇作为突出内容。但有的地方所谓特色,主要是引进一个大企业或者一个产业群,形成相关特色产业小镇。由于各种条件变化,原先打算引进的企业不来了,甚至倒闭了,或者计划中的市场形势变化了,原来的特色产业不“特”了,可是“镇”已经圈了,地已经占了,各种矛盾交织不休。
所以,打造新兴特色小镇,不能仅仅在词汇上或者数量上做文章,必须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发展方向,内涵上是新兴与特色的结合。“新”在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城镇化硬件与软件建设;“特”在尊重人们安居乐业的愿望,统筹城镇空间、规模、产业结构,避免“千镇一面”。一句话,特色小镇的底色是以人为本。忘记了以人为本的底色,特色就会失色,就会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