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柳到獭兔,从生态链到生物链,从产品链到产业链,东达蒙古王集团为“沙产业精准扶贫”构建了全部耦合的产业循环,吸引了来自全国12个省区的农牧民来这里创业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
站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东缘的风水梁纵目望去,集中连片的獭兔养殖基地已经开工到第十二期。篮顶、红顶的养殖小院,绿柳、黄杨的沿途植物。在这里,来自全国12个省区的3554个养殖户近一万人告别了贫困。
生态建设为家乡增绿
向沙漠进军,东达蒙古王集团是从一株柔弱的沙柳开始的。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面积为8.7万平方公里,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横亘南北,占据了其面积的48%。而多年来人为的乱垦滥伐,更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沙柳是当地防风固沙的优质树种,具有耐干旱、易生长的特点。曾经,鄂尔多斯地区有43.5万公顷沙柳林,年可收获沙柳55万吨,除去已经开发利用的13万公顷和未成林的6.4万公顷外,其他均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过去,老百姓只将沙柳作为薪材使用,利用率低,没有种植管护的积极性,导致大片沙柳自然枯死。沙柳的生物学特性是3至5年平茬一次最好,平茬过后的沙柳会以8倍的速度生长。沙柳20%的叶子、嫩枝与农作物秸秆、苜蓿等草本植物配制成饲料可用于养殖,80%的枝条可用于加工成木浆造纸和沙柳刨花板。
从1998年开始,东达蒙古王集团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在福源泉、中和西乡、永隆泉开发建设了30万亩沙柳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总投资4.05亿建立了32个库布其沙漠沙柳综合治理区和50多个舍饲绒山羊养殖基地,带动种植了近300万亩沙柳,周围约有1000万亩的沙漠、沙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
生态移民的原居住区和打工者的“第二故乡”风水梁,一年一年地绿了起来。
结伴打工使家人团圆
东达集团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为养殖户无偿提供一套住房、沼气设备等发展獭兔养殖业。养殖户只需投资2万-3万元购买种兔和兔笼,就可从事獭兔养殖。企业为扶持养殖户发展,相继投入补贴资金30多亿元,提供保设施、保种兔、保饲料、保防疫、保销售的五保服务,实行“规模化养殖、产业化配套、专业化管理、系统化分割、现代化加工、资本化运作”的六轮驱动,吸引了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甘肃贫困地区以及黑龙江、吉林、浙江、四川等全国12个省份的农牧民来这里创业发展、脱贫致富。
“以农户为单元从事獭兔养殖,为贫困户量身定做‘离土不离农’的生产方式,是一种精准扶贫。”鄂尔多斯市原政研室主任王进勇告诉记者,“目前,在风水梁园区,我们建设了养殖小院,还配套了幼儿园、小学等,解决了打工者单独外出导致的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让他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来打工”。
内蒙古达拉特旗白泥井镇盐店村村民徐锁小在搬入风水梁之前,种地、养羊、卖沙柳,看着营生挺多,收入却很少,过得一日不如一日,债务越来越多。2008年徐锁小一家搬入了风水梁,媳妇吴娥女专门养殖獭兔,徐锁小在附近打工,全家年收入近10万元。如今,徐锁小、吴娥女购买了移民楼,只等着装修入住。
在风水梁园区的有机牧场,喂牛人董玉峰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甘肃庆阳,原来自己忙碌一年刚够吃饭,现在吃饭之外每月还有1500元的“工资”。“老伴也有一份收入,我们老两口出来还能在一起,真的很开心。”董玉峰说,“老伴回家去接小孙子,来这里上幼儿园”。
循环经济助家产增值
从生态链到生物链,从产品链到产业链,东达蒙古王集团为“沙产业精准扶贫”构建了全部耦合的产业循环。
“我们在风水梁打造了有两大循环产业链,一个是生态产业链,一个是生物产业链。”说起风水梁,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如数家珍:“生态链拉出来两个链条,一个是种植产业链,就是沙柳种植并延伸出刨花板生产,一个是有机产品链,就是大棚采摘与旅游观光,同时用刨花板下脚料做了木腐菌生产有机香菇。生物链又拉出了两个链条,一个是养殖链,就是獭兔与特种养殖,用獭兔的下脚料养了貂,貂的下脚料养了狐狸,狐狸的下脚料养了貉子,貉子的下脚料又养了狼,狼的下脚料又变成了药材,以养殖棚顶用来光伏发电;另一个是生物产品链,就是用獭兔与动物的皮毛生产服装、用獭兔肉生产有机香肠和各类肉制品,用血、内脏进行生物制药,用兔粪做草腐菌生产双孢菇。最后,两个共同链条产生的有机肥料又改造了沙漠,形成了良性循环、高效利用的产业格局。”
环环相扣,换来了脱贫户家产的节节攀高。2013年3月,浙江省的孙兰珍来到风水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獭兔养殖。短短3年,从最初的一栋两舍240只种兔起步,发展到现在的11栋22舍9000多只种兔,总收入达到50多万元,成为风水梁的明星养殖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