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理土壤污染 应有全局思维
杜 铭

“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相继发布,标志着我国开展全方位环境治理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地球生态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大气、水、土壤环境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污染物质经常在地球生态系统内迁移。如果不进行全方位有效治理,往往可能为未来的新一轮污染埋下隐患。

这并非是“杞人忧天”。就拿污水处理来说,在对污水进行达标净化处理的同时,污水处理厂也产生大量的副产品——污泥。虽然污水处理后可以达标排放,但污水中的大多数污染物并没有突然消失,而是被转移到了污泥中。于是,这些污泥又成了新的污染源。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污泥不仅会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而且会污染土壤,进而甚至污染地下水。因此,业内有种说法:“治水不治泥,等于未治水”,说明“治泥”也需要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政策方面的缺失,导致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一直被忽视。年初发布的《中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规划建设污泥处理处置量总规模应达518万吨/年;然而,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仅完成规划目标的43.4%,即224.81万吨/年,完成情况并不理想。

“土十条”发布后,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日益引起全社会广泛重视。土壤污染防治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甚至到目前都缺乏行之有效的修复技术。这更加提醒我们需要从源头开始预防土壤污染,在“治水”的同时,也不能忘了“治泥”;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污染物从水中转移到了地下,最终我们仍需再次花费力气进行土壤污染治理,造成二次投入和环境治理力量的浪费。

当前,污泥处理处置并不缺技术,更需要政策之“东风”。如餐厨垃圾生物质厌氧发酵制沼气、循环流化床焚烧发电等资源化利用技术都已成为重要的处理处置手段,可以将污泥“变废为宝”。近日,环保部与住建部联合发布政策,将污泥处置纳入到城镇污水处理总量减排考核,今后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督。

但光靠加强监管还不够,要想实现污泥处理处置的绿色化、低碳化、无害化,还需出台更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比如,从“低碳”角度遴选适宜的主流技术,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对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加大研发力度是一种推动;此外,应扶持进行污泥资源化利用的产品生产,通过财税政策优惠、优先纳入政府采购品种序列等手段激发市场活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