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6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民族的深情
——沙尼汗·艾塔木照料各族老人的故事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文化路社区沙尼汗居家养老服务点内,沙尼汗·艾塔木(左)与汉族老人黄建国一起包粽子。 本报记者 王 晋摄

本报记者 王 晋

新疆昌吉州阜康市,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家园。这里位于天山脚下,总人口22万,有汉、回、哈萨克等26个民族。在阜康市,沙尼汗·艾塔木在社区的支持下,在自己家里办起居家养老点,来自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4个民族的36位老人欢聚在这个特别的大家庭里,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每天的时光。

5月27日下午,骄阳似火,“花儿昌吉·山水阜康·全民公益”民族团结进步公益日活动正在举行。这一天,阜康市委书记王志华与沙尼汗·艾塔木一起为“沙尼汗民族团结进步公益金”揭牌,沙尼汗还被评为“阜康市首届民族团结形象大使”。

回到阜新街道文化路社区居家养老点,沙尼汗顾不上展示新得的奖牌就忙了起来。这是个普通的院落,院子里种着鲜花,有玻璃翠、绣球、三角梅,红的紫的,开得正好。庭院里,老人们有的打牌,有的聊天,厨房里,几位老人正在包粽子。他们都是社区里的空巢老人,有的白天来傍晚回家,有的索性住在养老点里。有的老人子女想接走照料他们,但他们哪里都不愿去,就喜欢这个热闹的大家庭。

这个养老点成立于2010年11月。“我们社区空巢老人多,维吾尔族的沙大姐是个正能量人物,她婆婆瘫痪6年,在她的细心照料下,婆婆后来能站起来了。这打动了社区里的老人,说如果她办居家养老点,他们都想来。”文化路社区主任陈小燕告诉记者,她找沙尼汗商量,沙大姐没有犹豫就同意了。“在这里,各民族的老人在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这是一种情感的融合。”沙尼汗说。

沙尼汗总是笑眯眯的,“刚开始,这里有二十几个老人,现在有36个。最少时,我做25个人的饭,最多时做过40个人的饭,拉条子、米饭、抓饭、汤面、包子、饺子,老人们想吃什么我就做什么”。坚持做了快6年,她没觉得累也没觉得烦,“大家也都来帮忙,这里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58岁,相处久了,就像一家人一样。街道给每位老人每个月100元补贴,好多爱心企业、单位还捐了米、面、油,我自己也投上些钱,出点儿力气,要把这里建成一个最美的大家庭”。每天中午11点、傍晚19点,沙尼汗就开始准备做饭。她掌勺,养老点的老人帮着打下手。

“如果我不在家,老人们都知道钥匙放在哪儿。”沙尼汗说,她的丈夫库尔班和几位身体好的老人主动照顾其他老人。她记着每位老人的生日,每个月都在养老点里举办一场热闹的生日宴会,老人们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吃蛋糕。2015年秋天,沙尼汗的丈夫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她一边照顾丈夫,一边继续照料老人。

今年5月,沙尼汗的丈夫去世了。他记挂着这些老人,嘱咐妻子把养老点继续办下去。老人们心疼沙尼汗,像开导自己的女儿一样开导她,劝她坚强起来。83岁的老妈妈黄建国怕她一个人孤单,索性搬过来与她一起住。“沙尼汗叫我妈妈,她就像我的女儿一样。”几位老人教沙尼汗包粽子,“她呀,学了忘,忘了再学,总是包不好”。大家说说笑笑,阳光洒满这个特殊的院落。

说起这份爱的坚守,55岁的沙尼汗说,“我嫁到这里30年了,与邻居们相处得很好。2013年到2015年时,我们家条件不好,一直是低保户。那时候,很多人帮助过我。我现在条件好了,也想帮助更多人,这些老人也是我的爸爸、妈妈”。

沙尼汗已成为阜康市的一张美丽名片,先后获得“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全国四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

邻里守望,大爱无声。一个普通的小院,因各民族间的真情而动人。在沙尼汗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阜康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董大妈调解室、薛萍流动人口服务站、老党员阿不都、劳模哈帕尔、文化带头人王鸿……志愿者纷纷行动起来,为老人们送去温暖,为多民族聚居区增添平安与和谐。

如今,阜康市已成立80多支志愿服务队,建立党员、职工、青年、法律等志愿服务组织21个,注册志愿者4000余人。全民公益,人人受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