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5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大力实施节水增绿系列工程——
河套灌区绿映生态长廊
本报记者 陈 力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阴山脚下万泉湖旁的牧民新村。 邢 皓摄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位于“八百里河套”核心区。获批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以来,巴彦淖尔健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的能源、水、土地集约节约使用制度,把河套灌区建设成生态粮仓、绿色长廊。

节水建水城

初夏时节,乌梁素海湿地生机勃勃。登上快艇驶入这个中国第八大淡水湖,波开浪裂之中清风入怀,近看苇草如织,远看林网摇绿,水面上水鸟翻飞。

“原来乌梁素海的水质为劣五类,经过近年的点源治理、面源治理和内源治理,现在乌梁素海的水质已经达到五类,个别地方达到四类。”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宣传科长康宇飞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尤其是积极争取黄河凌汛间隙水指标,增加‘引黄入海’水量,2015年向乌梁素海补水3.2亿立方米,为水质好转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和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内蒙古河套灌区有效灌溉面积861万亩,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近年来,河套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积极争取和实施了一大批节水改造工程,使灌排配套的主要工程体系逐步完善。目前,灌区已拥有各级供水渠、排水沟共计10万多条、6万多公里,灌区各项工作走在全国400多个大中型灌区的前列。

清风习习,河套灌区乌拉特灌域塔布渠三支渠的河水泛着波光流向远方。乌拉特前旗盐海村支书柳四对衬砌后的渠道充满感情:“没实施节水改造之前,我们的春灌需要16天,现在只用8天半就完事。省工之外还省钱,不再为渠道渗漏的水买单,我们两个农业社就少掏水费8万多块。”

完成26亿元投资后,河套灌区共衬砌渠道275公里,模袋整治渠道58公里,整治骨干渠道1075公里,沟道整治3576公里,配套骨干建筑物3685座,形成了渠、沟、路、林、田相配套的格局,逐步实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等环节全面节水。同时,大力推行田间节水灌溉,将灌区灌水畦块缩小到半亩以下,推广喷灌、滴灌、畦灌、膜上灌、沟灌、水平灌溉等田间节水技术。

在引黄河水量已经减至10年来的最少,在湿地生态用水日益短缺的情况下,巴彦淖尔市通过节约农业灌溉水、循环工业疏干水、利用凌汛槽蓄水、转化废弃污染水实施乌梁素海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和各个城区周边湿地保护恢复工程项目,反而新增湿地10万亩。湿地留住了生物的多样性,拥有芦苇等6科11种湿地水生植物,疣鼻天鹅等38目110科426种湿地野生动物。

循环增绿地

茫茫沙海深处,稀疏梭梭林下,一簇簇、一排排苁蓉花暗香浮动。游牧一族生物科技公司2万亩梭梭林带,在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成为一道风景。“就像这顽强的沙生植物一样,我们要为黄沙绣绿。”乌兰布和防沙治沙局局长闫军告诉记者,“10年前企业向沙漠进军还很孤独,现在仅巴彦温都尔嘎查,就先后引进游牧一族、秋林公司、圣牧高科等7家公司投资兴业,开辟出黄河工贸公司等12个治沙基地。我坚信随着沙产业的兴起,沙漠的绿地会不断扩大”。

闫军道出了巴彦淖尔市增加绿地的第一个循环——林沙循环。通过沙产业实践,乌兰布和沙区肉苁蓉、酿酒葡萄、现代农牧业、沙漠生态旅游等产业渐渐成形,沙区企业达到130家。据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累计投资近100多亿元,乌兰布和沙漠治理面积已达到290万亩。其中,建成接种苁蓉的梭梭林19万亩,葡萄庄园2万亩。昔日漫漫黄沙,如今满目绿色。

巴彦淖尔市从获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始,启动了增加绿地的第二个循环——城乡循环。向农村牧区延伸十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十个全覆盖”,通过小村并大村、村庄整体搬迁,节约农村建设用地近10万亩,已全部开始复垦利用,其中85%复垦为耕地。通过修缮房屋、硬化路面,沿河沿路造林绿化,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临河区、五原县引进专业公司,推行生活垃圾“户投放、村保洁、镇收集、区处理”的环境保洁机制。在“十个全覆盖”的村庄,过去的垃圾场摇身一变成为运动场,农闲时乡间大妈也跳起了广场舞。

在天瑞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增加绿地的第三个循环——农牧循环。别看院内堆放的全是玉米秸玉米芯、葵花杆葵花壳,从此转化售出的却是固化燃料和膨化饲料。“固化燃料在城区替代了燃煤,减少了粉尘排放。膨化饲料在牧区推动舍饲,减轻了草场压力。”巴彦淖尔市农牧局牧业科长康长清告诉记者,“2015年全市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528万吨,饲料化利用290万吨,推动了‘牧繁农育’即牛羊在牧区繁殖在农区育肥,换得草原休养生息。如今的乌拉特草原,改善了植物群落结构,增加了牧草多样性,提高了植被覆盖度,各类干草产量分别增加15%至50%”。

风光变能源

继风力发电的“风车阵”成为巴彦淖尔市新看点之后,磴口工业园区光伏发电的“光伏坛”也成了新地标。

磴口是一个“沙漠上的旗县”,乌兰布和沙漠延伸境内总面积425万亩,占了全县土地面积的68%。相比全市“四面有煤,中间来水”,磴口县是“地下没挖的,地上没抓的”。沙中突围,磴口县有效利用沙区土地,加快发展光伏产业,同时把光伏发电与设施农业大棚相结合,农业和能源“两道难题一起解”。

放眼望去,漫漫黄沙之中,数株沙柳几行白杨的绿色成了孤独点缀。唯有中电投、国华、青岛昌盛等6家企业蓝色的电池组件、银色的光板支架,绵延上万亩,如战阵,似蓝海,给这蛮荒之地带来磅礴气势。磴口县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乌兰布和生态治理百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纳入“十三五”能源规划,这个“光伏坛”日后将成为工业旅游的重要一景。

“茶叶原本产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气候原因北方无法种植,”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总经理盛春江带领记者走进“磴口20兆瓦光伏农业园区”的春秋棚,共同见证了“鸠坑”茶的萌芽,“由于沙漠地区光照充分,我们公司在光伏发电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南茶北种。今后,茶叶种植区还将配套小型加工生产线,生产优质绿茶、红茶,可供参观和体验。此外,园区还规划了标准展示区、蚯蚓养殖区、有机果蔬区和农业创客区。我们虽然在这里晒黑了,但项目区即将变绿——一产是棚下种植,二产是棚顶发电,三产是体验旅游,我们对光伏改变生活充满期待!”

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巴彦淖尔全市首座百万千瓦风电汇集站建成投运,全年新增风电装机60万千瓦、累计达到285万千瓦。新增光伏发电14万千瓦、累计达到79万千瓦。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已占到电力总装机的63%,风电、光电新能源使巴彦淖尔一时“风光无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