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深圳光明新区“12·20”滑坡抢险现场,一名武警救援战士在刚刚打通的生命救援口,将被困67个小时的幸存者、19岁的田泽明安稳放置在救援担架上,这一幕至今让亲历者记忆犹新。
这个托起生命的身影,就是武警水电一总队三支队特勤班班长贺勇。他从事专业搜救3年,在多种复杂环境中进行过实战,总结出“定位搜救三步法”成为救援行业教材,被誉为“救援尖兵”。
在“12·20”滑坡抢险现场,面对建筑物随时可能垮塌,活动作业空间狭小,打通救援通道难度极大的情况下,贺勇第一个利用破碎镐破碎、液压钳切割、液压顶撑器支撑等方式,逐层清除倒塌建筑物。发现被困人员大致位置后,他不顾个人安危,只身爬入建筑物底层清理坍塌,经过10多个小时的艰苦挖掘,成功救出唯一幸存者。
贺勇说:“生命救援,关乎生死,干这一行光靠勇气不行,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2012年12月,贺勇入伍来到水电部队。只有高中文化的他,当时对生命搜救一窍不通,所有的专业技能都是从零学起。每天训练结束,他便一头扎进图书阅览室,枯燥的专业术语书一翻就是几个小时。
为直观了解实地救援,贺勇反复观看水电部队、兄弟单位和国外参加救援的视频资料,将近百种人员搜救技战法烂熟于心。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很快成了救援中队的技术能手。2014年10月,全水电部队组织专业技术大比武,他从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创造性地使用生命探测仪“点面结合”探测法,将精度提升到0.5米,取得第一名。
熟悉贺勇的人都知道他的执著。2014年2月,他去北京地震救援基地培训,每天下课后,他都缠着授课专家请教各种专业问题。有人打趣:“一个小兵,掌握好基本技能就行了,整天琢磨这些理论有啥用?”
贺勇却并不这么认为:“不搞清楚这些基本原理,就很难用好这些设备,也不能练就过硬的技能和招数。”他的话很快得到验证。一个月后,正在建设的南宁地铁1号线西乡塘站因雨水冲刷,导致施工区域覆盖式塌方,2000余方泥土掩埋了整个洞口,3名来不及撤出的工人被埋。当官兵们赶至事发现场时,看到一根直径2米的水泥柱涵管把洞口牢牢封住。见此情景,有人断言已无生命迹象的可能,就连现场地震专家都迟疑不定。通过现场技术分析,贺勇大胆推测,认为水泥管破坏面积虽大,但从受力点来看还存有空隙,被困者应该有生还可能。很快,他和战友们选择了刁钻区域进行破拆,4小时后,第一名被困者的呼救声从通道口传出。不到6小时,3名被困者全部获救。
中队有一台价值800多万元的德国进口全地形地震救援车,操作难度非常之大,包含了雷达、声波、破拆、顶撑等155件专业搜救装备。贺勇当班长后,不仅全部掌握使用功能,更是带着这套设备先后参加广西区地震救援联合演练、“卫士—15”演习、深圳“12·20”滑坡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7次;在组织专业训练时,由于声波生命探测仪抗干扰性能小、信号捕捉能力差,一些同志对此项科目产生厌训情绪。贺勇自己摸索,分别在夜间、雨地、山区、闹市等环境进行试验,创造性的总结出憋气、喊叫、小声说话等训练方式,极大提高了操作手捕捉生命探测仪信号的能力。在贺勇带领下,全班人员个个都能熟练操作救援设备的第四代雷达、声波和蛇眼三种生命探测仪,以及破碎镐、液压钳、切割机等上百套专业搜救装备。
在一次次实战中不断淬火,贺勇逐步摸索出人员搜救、混凝土破拆和钢筋切割等课目连贯组织实施方法,成为水电部队学习“成才标兵”。他带领的小组按照实战标准总结出23种不同条件下的生命迹象探测方法、12种快速破拆小技能、6种心理疏导小常识,被专业搜救团队推广,他个人荣立二等功。
文/史志强 李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