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5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守“死亡之海”
——记哈密工务段巴特线路巡养工区职工
哈密工务段巴特线路巡养工区职工在铁道线上清沙。 本报记者 乔文汇摄

本报记者 乔文汇

新疆罗布泊地区,被称为“生命禁区”“死亡之海”,但这里蕴藏丰富的钾盐。随着2012年11月近375公里长的哈密至罗布泊铁路通车,钾盐开发开始提速。

2013年,乌鲁木齐铁路局全面接管运营哈罗铁路。为守护这条通向“死亡之海”的动脉,铁路职工常驻铁路沿线,战酷暑、斗风沙,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默默坚守。

初夏,《经济日报》记者从哈密市出发,一路向南,探访坚守在“死亡之海”的铁路一线职工。汽车刚驶出花园乡,荒凉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灰褐色的戈壁滩一望无际。驶入戈壁滩近80公里,颠簸过蜿蜒的便道,终于来到巴特火车站,走进哈密工务段巴特线路巡养工区。

这里仿佛是一座孤岛。墙内,几座崭新的楼房整齐划一;墙外是茫茫戈壁、漫漫黄沙。工区办公楼静悄悄的,原来大部分职工都去铁路线上清沙了。

在罗布泊腹地,全年有近200天大风天,风力最大时超过13级。风刮起时,常常昏天黑地,沙子埋没铁路。“昨天刮了4小时的7级风,一段铁轨被埋住,今天早上我们赶过来继续清沙。”烈日下,工长刘顺生手持铁锹,沿着铁道迎上来。

今年52岁的刘顺生是位“老铁路”,身材魁梧,皮肤黝黑,“这里风大沙多,除了正常作业,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清沙”。自哈罗铁路开通后,刘顺生就在巴特线路巡养工区担任工长。现在工区有23名职工,承担着哈罗铁路110公里铁路线的日常养护与维修任务。

罗布泊的风令人难以捉摸,风向不定,而且说来就来。“实际上,我们刚刚清理好这段铁路,忙了14天。没想到,风又来了。”刘顺生笑着说,“与沙子打交道3年多,哪段铁路容易被埋,哪段铁路存在隐患,我们心里最清楚。驯服沙子不易,它们调皮得很哩”。

哈罗铁路沙害之重,在全国铁路系统罕见,巴特则是这条铁路沙害最重的区段,风沙最严重时,站在铁道路基上,沙子能没过膝盖。一次,刘顺生和同事去清沙,出发时微风拂面,到了工地却刮起沙尘暴,风沙吹在脸上火辣辣地疼,睁不开眼,衣服、头发、耳朵和鼻孔都钻进了沙子;越野车迎风一侧,车漆几乎全被风沙打掉。幸好附近有座桥涵,大家在里面躲了3个多小时。

“其实,我们最喜欢10级以上大风了。”“为啥?风越大越好?”记者不解。刘顺生笑着回答:“因为这样的大风会把沙子吹得远远的,不会落在铁轨上。”职工司马义接过话茬:“六七级风最让人头疼,刚好把沙子吹在路基上,但又吹不跑,把铁轨埋得严严实实。”

然而,在巴特线路巡养工区负责的区间,恰恰六七级风最多,常常是刚清完沙子,又来一阵风,劳动成果转瞬即逝。“有没有好办法把沙子治住?”记者问。刘顺生说,铁路局科研部门一直在摸索防治风沙的办法,在沙害重灾路段,布设了一道道防沙网。但是沙子无孔不入,而且风向没有规律,目前还得靠人工把沙子清走。

长年与风沙为伴,工区职工对风都特别敏感,预测风向、风级八九不离十。在6级以上大风天,大家会以风为令,及时赶到线路去巡检和清沙。作业时,先把埋住铁轨的沙子清理掉,保证车辆安全顺畅通行,然后再清理路基旁的沙子。

在哈密工务段,每个车间都有归纳成一个字的工作精神,体现巴特工区所在的巴特线路车间的工作精神是“守”。“守护铁道线,确保行车安全,就是我们的工作。”刘顺生说。

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工区铁路职工心态积极、乐观,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年轻职工韩敬玉老家在安徽亳州,自工区成立起就在巴特工作,算起来快满1000天了。“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有电视、有空调,还有无线网络。房间安装了密封窗,不怕沙子来骚扰。”韩敬玉说。

“原来沙子无处不在,饭菜里也少不了沙子这个特殊的调料。”职工阿巴斯笑着告诉记者,“刚来时确实艰苦,那时住在临时宿舍,窗户密封不严,早晨醒来,屋子里布满一层细细的沙子。起初上下班坐的是绿皮火车,下车时头发里满是沙子”。

在办公楼兼宿舍楼的走廊里,墙上除了有工作情况展板,还有一幅幅摄影作品、职工全家福,甚至还贴着一首诗:“……有了你的守候,死亡之海绽放出勃勃生机,有了你的守候,沙漠多了一份热情……”置身罗布泊腹地,诗句读来令人动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