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城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5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康县打造整县生态旅游大景区——
美丽乡村游 精准脱贫路
本报记者 陈发明

“我很努力,我不想拖全村人奔小康的后腿。”自从与旅游结缘后,家住大山深处的陇南汉子李兴成越来越自信。在甘肃康县白杨乡桂花庄村,李兴成的四口之家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村里那棵生长了1500年的桂花树,正在成为全村人的“摇钱树”。

走进康县,仿佛置身林海,目光所及之处,除了道路房屋,余者尽是绿水青山。但这片自然风光以前在康县人眼里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是石头山,插在云中间;地是卧牛田,挂在林里面;隔山能叫喘,走路要半天”。

地处秦巴山区的康县境内山大沟深、土地瘠薄、信息闭塞,全县80%以上的群众居住在高半山或深山峡谷及林缘地区。7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是康县人的骄傲,但也像条穷根一样把他们祖祖辈辈盘固在大山深处。

“一条烂泥路让村里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不想来。”原名为史家沟村的凤凰谷距离县城不到3公里,但是在村党支部书记史佐宏的眼里,这个生态资源丰富的小山村在过去仿佛与世隔绝一样。

从2011年开始,康县把改善群众高、大、黑、空的居住条件和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作为第一件事,确立了“打造整县生态旅游大景区”的思路,连续5年开展建设美丽乡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扶贫工程,整合各类项目资源,一次性解决村上路、水、电、房、产业等问题。

青山依旧在,只是村颜改。康县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光好看不中用,我得琢磨着让大家的日子富起来。”敢想敢干的史佐宏在市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组建了乡村旅游度假公司,探索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除了直接入股的,公司还带动了100多户群众就业。去年底,公司收入140多万元,盈利46万多元,给股东和贫困户以及村民发放了92万元的分红和奖金”。

娄慧芳是土生土长的凤凰谷人,在外打工嫁到了湖北,听说村里办起了乡村旅游,她带着孩子回到村里,在旅游公司的农家乐上班。她告诉记者,“一年工资有2万多元,家里的房子租给公司当客栈一年有6000元的收入,还在公司入了2万元的股份去,去年分红就是2万元”。现在,全家过上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的日子,娄慧芳和丈夫一商量,把家搬回了凤凰谷。如今,村里已经有好几个小伙子娶回了外地姑娘。

目前,康县已建成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文化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262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6万户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梦,惠及贫困户10909户,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87%。

前两年还在为欠债发愁的李兴成,如今精气神十足。“以前自己种的菜吃不完就烂地里了,家里孩子小又不能出门打工。现在菜可以卖给农家乐,自己做的酒、种的天麻通过旅游公司和村里的网店就能卖上好价钱。”李兴成的自信写在脸上,“通了路,村里的面貌也越来越漂亮,靠着千年桂花树这个品牌,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今年我一定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