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现代农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5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粒小麦的启示
刘晓真
高标准建设的延津县产业集聚区食品加工产业园,已形成以速冻营养食品、休闲健康食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图为克明面业工人在忙碌生产。赵同增摄
图为大丰酒业员工在检查生产设备。
(资料图片)

延津的做法对当前传统农业地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主动与市场消费需求对接,精准定位品质优势;二是树立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总产量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基础支撑。但与此同时,粮食进口量、库存量齐增,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凸显,尤其是粮食增产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不断弱化。全面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的经济质量,需要用新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用新思路推进农业发展。

今年的中央农业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延津县立足当地小麦资源优势,注重生产效率、粮食产量和产品质量同步提升,主动与下游加工业进行对接和延伸,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小麦经济”思路,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有效探索和生动范例。

延津的做法对当前传统农业地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一,主动与市场消费需求对接,精准定位品质优势。当前我国的粮食等农产品总量相对充裕,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相对突出,根本的原因就是农产品“大路货”多,质量优势不明显,不能适应消费者需求。近年来,延津县委、县政府在保证粮食增产高产的同时,工业化、市场化理念更为明晰,将主要精力放在挖掘当地小麦品质优势,厚植小麦品质优势,主动与加工企业对接,引进国内优势企业,以种植环节的优质原粮产出支撑加工、以加工的品质需求指导小麦种植,种加互动、种加融合,拉长小麦产业链、重塑小麦价值链。

第二,树立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延津通过各类展会、舆论宣传,着力打造延津小麦“中国第一麦”的品牌,使之成为一张闪光的“名片”。有强势品牌,才能打市场;有品牌意识,才能强内功。为提高小麦质量,该县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扩大高标准粮田面积规模,制定和推广小麦种植标准,提升和稳定了小麦的品质,进而提升了小麦的经济效益和品牌竞争力。

过去几年间,延津通过做强“小麦经济”,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未来几年在农产品价格整体下行、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能力总体上相对过剩的宏观背景下,面临的环境将更加复杂、任务也更加艰巨,需要认真做好“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大文章。

一是要丰富小麦种植品种。目前延津种植的多是强筋小麦,但该类小麦主要适应面包等西式食品的加工需求,适用面过窄。应加强适用馒头、面条等传统主食品加工需求的中筋小麦种植。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尤其是民族文化的振兴,传统主食的消费更强劲。同时,也可有针对性地种植富硒小麦等特色品种,使之具有特殊营养和防病健体功能。

二是要进一步拉长小麦加工链条,提高加工效益。农业加工,对现代科技的需求最强、承载能力最大、经济带动作用最有效。目前当地小麦加工业的主体,仍是面粉等初加工企业。在全国面粉加工能力过剩、“麦强面弱”局面下,面粉加工企业的整体效益和转化增值带动能力较弱。需要当地进一步转变思维,拉长产业链条,打通“小麦—面粉—食品”的精深加工链条,真正将小麦的品质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作者系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