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5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沙雅工匠有传人
本报记者 乔文汇
四月二十八日,热合曼·塔石在制作小刀。
本报记者 乔文汇摄
更多中国故事
系列报道请扫二维码

双眉紧锁,目光如炬,热合曼·塔石将全部身心专注在一把刀上。磨刃、瞄视、吹气,再磨刃、再瞄视、再吹气……直至刀刃如线、泛着银光,他才露出一丝微笑,摘下眼镜,喝一口浓茶,开始与《经济日报》记者讲述自己与刀的故事。

新疆沙雅县自古出名刀。沙雅小刀以精巧别致、刀刃锋利、经久耐用闻名,长的10余厘米,最短的装饰刀只有1厘米。从15岁起,热合曼就跟父亲塔石·塔里甫学制刀。“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刀王,他的刀远销到西亚和欧洲。”提起父亲,热合曼很自豪。

“父亲教导我不仅要用双手,更要用心来制作一把刀。”在有着近50年制刀经验的热合曼看来,制刀的功夫更多在刀外,“优秀的制刀者要具备积极的态度、平和的心态”。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这句话用来形容热合曼颇为贴切。“做一把好刀,首先必须要专注。”他说,“要让心静下来。心真正静下来,时间就停止了”。热合曼制刀时,经常忘了时间。常常是伴着一把刀、一碗茶,一天就过去了。他喜欢喝茶,喝最普通的砖茶。刀与茶成了热合曼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茶能让我静心、专心。”他说。

锻打、沾火、定型、磨刃、制柄……沙雅小刀既是切割水果、肉食的工具,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要经过五六道工序才能完成。“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热合曼不仅把制刀当做一门手艺,还当做一件快乐的工作,“喜欢,就不难”。

小时候,热合曼放学后写完作业,就帮父亲打下手,晚上还经常梦见自己在制刀。他回忆说,“父亲因制刀备受尊敬,看到父亲多次被评为生产标兵、技术能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工人,就觉得制作小刀可真不简单,是值得用一生来做的事情”。

“其实,每一把刀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热合曼的眼中,刀是有生命的,“你看,生硬的钢板经过打磨,变成了锋利的刀身,就像帮助老人吃东西的牙齿;无论是破损的牦牛角、黄羊角还是鹿角,经过剪拆、修磨,再加以装饰,就变成了刀柄,成为有用的东西,就像废物获得了重生”。

热合曼用父亲的名字注册了商标,制作的刀上都刻有“塔石罕匠人”的标志。因为费时,加之年龄的增长,如今热合曼制作的小刀产量很少,供不应求。“要对每一把刀负责,宁可少一点,也要保证品质。”热合曼说,慢慢打造出来的小刀才能称为沙雅小刀,“不能砸了父亲的牌子,也不能砸了咱这传承人的牌子”。

8年前,热合曼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有3600元补贴。面对荣誉,他首先感到责任的重大。“既然是传承人,就得把手艺真正传承下去。”热合曼说。

罗合曼·芒苏尔是热合曼的得意弟子,曾到乌鲁木齐参加自治区民间手工艺比赛,获得一等奖。与师傅不同,他在闹市区开了一家专卖店。“师傅都还在学,一直在做刀,我还差得远呢。”罗合曼·芒苏尔是中国—亚欧博览会、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上的常客,他还打算在乌鲁木齐开上一间店。“传承要靠发展,必须得走进大市场。”罗合曼·芒苏尔说。

“年轻人喜欢琢磨,设计了许多新造型。”师傅接过话茬。对弟子在传承中创新,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热合曼十分赞许,“现在,不仅要用心制作小刀,清楚它怎么来;还要用心观察市场,了解它能往哪里去。有了这两点,就一定会被认可”。

春日南疆,梨花飘香。在沙雅县锦绣花园小区,依楼而建的一间狭小局促的作坊承载着热合曼·塔石一生的梦。“从小接触做刀以后,就没想过会干其他工作。”热合曼觉得,刀具在粗粝的砂轮上的摩擦声,就像维吾尔族传统的木卡姆舞曲,尤其悦耳。刀,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