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神州北极,白雪依旧覆盖着白桦林。这里就是祖国最北端的雷达站、北部空防预警的第一道屏障——空军漠河雷达站。近年来,漠河雷达站严格落实《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有效促进了以战备训练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连续26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连续41年情报合格率100%,创下空军雷达兵情报合格率最高、连续时间最长的纪录。
紧贴理论“航线”
踏入密林拥簇的营区,如弯弓待发的雷达天线直视苍穹,崭新的现代营房如卫士般巍然屹立。这里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冬季气温最低达零下57.3摄氏度,大雪封山,雷达站如同林海雪原中的一座孤岛。与艰苦的外部环境相比,官兵们在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中彰显出的意志品格令记者感佩。
旅政治部主任邵文杰告诉记者,雷达站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1952年组建于鸭绿江畔。上世纪70年代,因任务需要调防漠河大兴安岭深处。建站初期,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官兵一边建营房一边搞战备,在零下50多摄氏度又没有取暖设备的情况下,仍然昼夜坚守值班岗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导员程龙说,官兵能够经受艰苦环境的考验,甘于清贫、无私奉献,根本原因在于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
在雷达站荣誉室,一群官兵围坐一起收听广播的黑白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雷达站移防漠河之初,没有电视和报纸,信息闭塞。官兵们自费买了一部半导体收音机,及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指示。从此,北极雷达兵听到了来自北京的声音。
为让理论学习薪火相传,他们数年如一日,坚持每天半小时理论学习、半小时读报、半小时看新闻联播的制度雷打不动,搭建小讲堂、小卡片、小广播、小周记、小典型、小论坛等“六小”学习实践平台,干部带头走上讲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涌现出一大批理论骨干。
在宿舍楼的大厅里,摆放着“党员亮丑台”,显示板上,连队党员从支部正、副书记到普通党员逐一排列,在每名党员的名字下方既有党员自己立下的当月目标计划,也有官兵们留给每名党员的评价和意见建议。支部一班人则用“自曝家丑”的方式同普通党员一样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前不久,程龙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今年驻训官兵的学习体会。这些年,雷达站建立“承包负责、网上学习、跟踪督导”3项制度,对每名在外党员干部明确专人负责,及时传送学习计划和教学资料,发挥军队政工网互联互通优势,实时开通在线授课、组织网上答疑,实现教育不断线、覆盖到全员。
持之以恒的理论学习,不仅铸就了官兵绝对忠诚于党的军魂,还激发了官兵卫国戍边、争先创优的热情干劲。
发射强军“电波”
守得住边关,守得好空防,这是漠河雷达兵肩负的神圣责任和使命。
为提高实战环境下各类各级人员人工处置、传递、上报空情能力,连队成立课题攻关小组,以“不明空飘物、护林防火、雷达反干扰”等情况为想定背景,在雷达方舱和指挥室里反复进行空情模拟推演。
一次对抗演练中,战机超低空接近目标区,飞行员利用山岭巧妙穿插,飞机回波在雷达显示屏上时隐时现,连续跟踪掌握十分困难。操纵员李勇拿出看家本领,硬是在雪花般错乱的地物干扰波中,牢牢发现并锁定目标。
前不久,在站里某型新雷达参加机动演习,替补的老雷达在与现录取设备不匹配的情况下,通过人工录取不但保证了日常对空警戒侦察,还及时发现并成功处置了一批空中特情。
在战备值班检查“双向”登记本上,清晰地记录着雷达站主官每天上机检查时间、检查内容、人员值班状态、兵器工作状况等内容。站长马东平告诉记者,漠河雷达站是祖国北部空中预警的第一道防线,每年等级转进数百次,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错漏压情,甚至贻误战机,只有练好手中本领,熟练运用好武器装备,才能保证祖国的天空平安宁静。
“七棵松”见证荣光
在雷达阵地旁的一片松林中,高高耸立着7棵百年古松。为铭记和传承雷达站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凝聚其中的精神财富,官兵分别为它们取名“创业松”“毅力松”“奉献松”“志向松”“勤勉松”和象征主官团结的一对“团结松”。
2011年,“奉献松”不幸遭雷击折断,成为阵地山坡上的一处遗憾,也在官兵心中埋下隐隐的痛。2013年底,即将退伍的黄明豪等3名老兵商议为连队留下点什么,决定把已经折断的“奉献松”重新矗立起来。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将树干重新打磨、刷漆,并在树干上刻下“扎根北陲 建功立业”8个字,在坡陡地滑的山坡上整整干了3天,“奉献松”又高高矗立,也把爱连建家的精神永远留在这片土地。
在“七棵松”旁边的一片年轻樟子松树干上,数十个刻有官兵名字的红色小木牌格外引人注目。凡是获得师级以上表彰的官兵都可以在里面认领一棵松树,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4月26日,“英雄林”中2棵松树有了新的主人。去年,站长马东平和老指导员李佳宁被空军评为“一对好主官”,雷达站全体官兵组织隆重的入林仪式。如今,每当组织重大活动,官兵都要来到“七棵松”下,讲站史、忆传统,一代代官兵的感人事迹,激励着大家珍惜荣誉、献身使命。
每当新兵下连、老兵复退时,官兵们也会来到“奉献松”“英雄林”前静静站一会儿,想想自己“为连队做些什么、为连队干过什么、为连队留下什么”,许多心愿都留在了这片静静屹立的松林里。
如今,不光雷达站的官兵爱站如家,就连转业退伍多年的老兵也都关注着连队建设与发展。很多离开连队多年的党员,还坚持给支部写信或打电话“汇报思想”,为连队建设出主意、提建议。
在红色传统的浇灌下,一粒粒强军的“种子”扎根这片沃土,长成参天大树,将漠河雷达站的血脉不断延续,指引着后来人奔着强军目标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