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6日,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社工部成立,长征医院成为我国首家引入社会工作服务部的军队医院。5年来,这个闻名上海乃至全国的医务社工群体,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使病人满意度明显提升,打造了医务社工的“长征模式”。
架起沟通桥梁
一天,微创外科来了一位特殊女患者,主治医生向她了解病情时,她总是避而不谈,情绪激动。得知情况后,医务社工开始介入。他们主动与病患进行接触,聊家庭生活、孩子成长等话题。经过耐心沟通,社工得知她对手术很担心。社工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医院,并向她解释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邀请做过腹腔镜手术的病友,和她一起聊天、谈心。慢慢地,这位患者从担心、紧张、害怕,到最后积极配合治疗。即将出院时,她还加入了术后患者支持网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其他患者积极面对病魔。
积极的变化,让医务人员和患者看到了医务社工的重要性,医务社工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医院的各项工作中。长征医院院长郑兴东告诉记者:“只有将社工视为医院正式员工,才能真正随着医院的建设与发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基于这种理念,社工部经上级批准正式纳入编制,该院也成为全国医院唯一一家让医务社工走社工师专业职称的单位。
2014年初,8岁的小炜被确诊为恶性骨肿瘤,于同年6月转至长征医院。担心孩子不能配合治疗,医务社工及时介入。在与小炜的交流中,他们得知他想念同学、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重返校园。为满足孩子的愿望,他们在组织志愿者前往关心探望的同时,与小炜的老师取得联系。在医务社工的努力下,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录制了关爱和鼓励的视频送给小炜,并来到病房探望小炜。那一刻,小炜特别开心、满足。虽然最后小炜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医务社工的努力帮他完整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而各界捐助的善款余额还在他的家乡昆山设立了骨肿瘤患儿关爱基金,去帮助更多的患儿。目前,他们已经将零散的、分散的医疗救助资源进行合理融合,并将这些信息资源整理编辑成《医疗救助资源手册》,通过这一渠道获取救助资源的患者已超200人。
传递爱心接力
近年来,长征医院组织了一支由2000余名专家教授、心理咨询师、大学生、离退休老干部等各界人士组成的志愿者团队。这些志愿者积极开展预防、疏导和化解医疗纠纷,服务部队官兵,营造“健康社区”,为特困病患提供医疗救助,缓解医务人员压力等系列活动,成为医务社工的好帮手。
志愿者们还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以门诊科44名工作人员、全院150名团员骨干青年、200名大学学员为基础,相应成立了一级、二级、三级等分级响应志愿者团队,以确保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可以有序、高效、优质地投入到援助活动中去。
2011年,长征医院开展“人民军医下社区”活动,派出“长征之锐”医师志愿团队的骨干去某社区联系义诊。可由于缺乏社会工作经验,沟通极不顺畅。这件事被刚刚组建的社工部知道后,2名社工来到社区沟通,最终义诊得以顺利进行。
几年来,医务社工定期与社区建立沟通联系,并与外滩街道共同探索“健康社区”建设与营造的创新模式,组成了全国第一支“健康大使在社区”医务志愿者团队,将原有临时性的健康服务变为常态化、规范化,实实在在将健康理念带入社区。
不忘初心为军服务
5年来,社工部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为军服务模式。
碧海蓝天下,海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刘俊、阎少林驾驶战机直冲云霄。而一年多前,他们俩因为夜航训练坠机海上,送入长征医院治疗。身体上的创伤治愈了,两位飞行员却出现睡眠障碍、焦虑情绪、自责、对未来飞行恐惧等问题。社工部得知情况后及时介入,协调心理专家进行评估,为伤员进行心理疏导。经过一年多的跟踪治疗,雄鹰终于重返蓝天。
为实现军人看病挂号就诊“零预约”、取药住院“零等待”,该院在门诊大楼专门开辟500平方米的军人就诊专区,专家、教授坐诊,志愿者全程陪同。对于住院官兵,该院推行志愿者“一对一”温馨服务。参与服务的志愿者都是现役军人或者有过军队工作经历,能和战士们说说“心里话”。患者出院后,医院延伸志愿服务,建立“长征关爱热线”,实施“一对一”跟踪随访,指导治疗康复,直到官兵恢复正常训练生活。
医务社工有效弥补了单纯依靠药物治疗而忽略预防、心理等专业化、人性化服务需求的缺陷,全方位、全过程为基层官兵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目前,社工部通过挨家挨户逐一上门摸底调研,确立了辖区内100余名军人家属作为专项、专线服务的对象,为驻区军人家属开设特别医疗援助,排忧解难,尽最大可能解决工作和战斗在国防一线广大官兵的后顾之忧。
文/吴 莹 汪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