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席卷神州大地,创客群体不断壮大。不过,在“双创”快速发展的同时,模式创新趋同、技术含量高且成长性好的产品匮乏、“双创”支持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尽快突破这些制约“双创”的“瓶颈”,将有利于推动“双创”逐步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发展。
数据显示,各项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出台,全面激发了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大学生等各类人群的创业创新潜力。2015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了1400万户,同比增长了14%以上。今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的市场主体301.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7%,创业主体增长十分迅猛。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科技人员创业意愿超过50%。同时,创业投资大幅增长,成为社会投资的新热点。我国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机构总量接近3000家,管理的资本量超过了1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创业投资集聚地。
不过,随着“双创”的迅猛发展,在创业创新过程中的问题也不断暴露。这里面,既有创业者和企业自身发展的“短板”,也有体制机制制约的“瓶颈”,值得深入探析。
首先,商业模式创新多,但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创新少。这类问题十分突出。比如火热一时的“互联网+”。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领域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但细看却是大同小异,可圈可点的地方不多;另一方面,真正的具备较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却很少,甚至到了稀缺的地步。这种情况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各地风投和孵化器普遍反映缺少好的创业项目。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模式创新投入成本相对较少、见效较快有关,同时也反映出部分创业者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如不尽快加以解决,不仅不利于创业者的长远发展,对整个社会创业氛围的营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制约“双创”快速发展的“瓶颈”仍然存在。如企业的税费负担过重、国家金融支持不到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以及行政垄断和所有制歧视尚未消除等体制性缺陷等等。这些“瓶颈”形形色色,多涉及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彻底解决也非一日之功。鼓励“双创”并非我国短期目标,而是着眼于提升和挖掘长远发展潜力的重大战略,必须同时也只能从最基础的体制机制入手,来打通阻碍“双创”的各种“梗阻”。
最后,亟待建立确保“双创”持续不竭开展下去的制度保障。这就需要我们从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市场规范、产业规划等多个层面入手,尽快推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同时通过这种职能的转变,我们也得以摒弃既往支持创业创新的低效方式,将民间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进而推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
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关专家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比如,降低企业综合成本,优化税收结构,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融资成本,高度重视科研经费和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也得到了正面回应。4月下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遵循市场规律,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双创示范基地。其中的重点,就是围绕简政放权、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成果收益分配和科研经费使用制度、人才流动、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发展分享经济等开展试点,并进行动态调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我们相信,随着这些试点的开展,以及相关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必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促进新经济发展,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