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芳
5月14日,北京细雨蒙蒙,民族文化宫前早早站满了众多市民,得知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在此举办,许多市民冒雨前来。
走进科技周主场,一条电子屏显示的“梦想大道”迎门铺开,6000平方米展馆内,科学重器、北京众创空间3.0、创新梦工场、“一带一路”科普驿站、科普乐园等展示单元闪亮登场,200多道科技“大餐”静待“品尝”,引领观众倾听“创”时代奏响的科技强音。
主厅一进门,就能看到一批科技装置“重量级选手”。这里重点展示了一批重大科学仪器装备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催生出的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
一台闪着五彩光的科学装置模型让很多人感到好奇。“它的原型叫EAST,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被誉为‘人造太阳’。”中科院合肥分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鄢容介绍。
别看EAST的外表“冷淡”,内部却在进行高温反应,依靠环形磁场作为“容器”,巨变原料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获得大量的巨变能量,进而得到清洁能源。“核聚变的原料从海水中提取,非常安全,一升海水可以提取33克原料,相当于300升石油释放的能量。海水里的核聚变原料非常丰富,可以供人类使用上亿年。”鄢容说。
像EAST一样,自带“主角”光环的科学装置不胜枚举:上海光源是全球最先进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悟空”是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地球数值模拟装置”原型系统可以“解读地球”……这些科学装置直指国家高精尖科技,既是我国科研领域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也是我国探索前沿科学的利器。
开幕当天,展馆内还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客”大赛:全国未来工程师——机器人创客团体决赛。参赛的大多是十六七岁的学生,虽然一个个看起来稍显稚嫩,可对着机器人调试、编程样样拿手,个个创客范儿十足。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的学生准备了两个参赛作品,一个是为视力障碍者准备的导盲机器人,另一个是辅助老弱病残人士的爱心服务机器人。
“别看他们都还小,已经获得了不少创新技术比赛大奖了!”作品指导老师吉恒说。据吉恒介绍,团队中17岁的小伙子赵微就曾获北京市安防系统安防布线技能大赛第一名,对于电线布线而言,他早就是熟练工了。
虚拟现实(VR)技术也是今年科技周体验的热门。来自深圳的眼界MAX团队特别设置的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平台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坐在特别设置的平台上,配合VR设备,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各种场景,甚至在感受疯狂过山车时还有失重的感觉。”眼界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陈振风告诉《经济日报》记者,“VR设备以及我们研发的配套平台现在已经在许多大商场里有了体验店,未来这些科技会更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在家就可以体验过山车等娱乐项目,购物也无需到实体店了,想要模拟开战斗机,戴上眼镜就可以随时随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