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5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跳出框框赢市场
本报记者 孙潜彤

沈阳远大集团在国内率先实行技术研发与主业分离,推行“创新资本化”、“个人终生受益”机制,创建远大科技创业园。科研人员不仅享有技术出让的版权收益,还和销售业绩挂钩,每销售一台创新产品,都按一定比例获得提成。利益捆绑机制带来科研多点开花,产业项目也随之成果丰硕。

一般企业的研发机构都是围着主业转,可这家企业偏不。沈阳远大集团是做玻璃幕墙出身,在建筑幕墙领域还做到过世界第一。但是现在集团的研发机构和研发方向——治霾治水、现代农业、智能机器人甚至生物芯片,跨度很大,许多创新之举甚至完全与主业不挨边。“为什么要挨边?”远大集团董事长康宝华反问。“摸准市场脉搏的创新就是主业!”康宝华信心十足。

2013年10月17日,沈阳远大集团在国内率先实行技术研发与主业分离,推行“创新资本化”、“个人终生受益”机制,由沈阳各方出资创设的远大科技创业园正式投入运营。远大集团需要什么技术,得向科技园预约购买。科研人员不仅享有技术出让的版权收益,还和销售业绩挂钩,每销售一台创新产品,都按一定比例获得提成。

这个利益捆绑机制对于“海归”韩旭来说简直再好不过。留德博士后韩旭手中握有“感知机器人”项目,这项世界尖端技术填补了我国机器人在大型复杂曲面等高难度加工领域的空白。他和大连技术买方签订300万元的技术授权合同,利润竟高达200万元,韩旭团队按65%的“私有比例”能拿到130多万元的分成。

今年初,这款智能机器人还在北京进行推介,引起航空航天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航空航天产品制造过程仍旧劳动密集、工序繁复,自动化生产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而采用智能感知机器人大大增强了生产柔性和产业竞争力。不断中标之后,韩旭的智能机器人团队再获创新成果奖励500万元。

这里没有层层报批的组织构架,科研目标自己定,选什么人自己定,什么时候出成果自己定。不过,创新给你自由、给你政策,可就不管“饭”了。科研经费从此“断奶”,科研人员直面市场自主创业。远大科技创业园环境院院长李雄浩有一阵子很着急,技术人员憋在屋里画图纸在行,跑客户却十分“犯怵”。他干脆下令:所有人员必须勤跑市场多报销差旅费,花钱少了我不干!

市场是检验成果的试金石。没人想到做幕墙的技术人员搞起环保来也有一套。李雄浩最初向电厂推荐研发的除尘设备没人看好。现在市场上的产品要么是电除尘,要么是布袋除尘。李雄浩研发的混合电袋除尘器是应对雾霾的全新产品。经过实战考验,李雄浩团队的新产品将PM2.5降到了国内最低值,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清华大学博士郑艳文带领的电子研发团队,把远大集团带入了核泵控制领域;与以色列合作的智能喷灌农业技术,又把远大集团的触角引入了现代农业。只要站在产业前沿,符合国家需要,远大集团就坚定推进。

“较之国内10%左右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创业园同时推进的近百项研发项目,平均转化周期为12个月,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了87%。”远大科技创业园副总裁李向琦说,强大的引力吸引了700余名研发人员进驻园区,十几个海外研发团队加盟远大。

沈阳市政府以股权投资44%的方式助力远大科技创业园建设,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对远大集团的创新支持形成了强大合力。远大科技创业园的回报是,有偿为集团公司提供技术研发的同时,也为辽宁乃至全国各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搭建开放性的科技研发合作平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