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家住安徽来安县独山乡白露村的村民储成梅突感腹中剧痛,经当地村卫生室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需要尽快手术,而村卫生室没有手术条件。作为来安县中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之一,白露村的村医立刻拨通了县中医院的电话,在详细告知了病患的病情及初步诊断结果之后,将其转至县中医院进行手术。当储成梅被送到县中医院时,手术的所有前期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她被直接推进了手术室。
“县域‘医共体’很好地解决了基层重病、急病患者的去向问题,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实现了县级医院‘留住’患者的目标。”来安县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段晓明说。
自2015年安徽省选取15个县正式启动“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以来,全省已有多家县级医院“牵手”基层医疗机构。县域医共体之间遵循双向选择、互尊意愿、互惠互利和适度竞争的原则,每个县组建2至3个“医共体”。“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之间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县级牵头医院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任务,基层医疗机构则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伤残康复和慢性病治疗管理等任务,开展部分常规诊疗和康复、护理等治疗。通过这样的机制,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基层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享受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的目标。
“看病方便了,钱花得少了,政府真是做了件大好事。”术后还躺在床上静养的储成梅由衷地赞叹。据储成梅的主治医生介绍,她这样的手术正常花销应该在4000至5000元,而通过县域“医共体”新农合报销之后,个人花费不到1000元。
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是驱动县域“医共体”顺利运行的核心机制。安徽省在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县域“医共体”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的新农合(医保)支付新办法,超支原则不补,结余全部留用。将扣除风险金、预留基金后的“人头费”预算给“医共体”,由“医共体”全面负责承担辖区内居民当年门诊和住院服务的直接提供、必要的转诊以及医保补偿方案规定的费用报销。新办法实际上是把新农合基金报销补偿的医疗费用,从目前的医院收入彻底转变成医院成本,这倒逼县域“医共体”采取各种措施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尽最大努力节省费用。
提高县域内的医疗服务能力,也是“医共体”一项重要的任务。县级医院除积极对外联系城市医院,寻找合作和帮扶,提升县级医院自身的诊疗能力外,还承担“医共体”内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帮扶。
据来安县中医院院长张治龙介绍,自该县中医院“医共体”成立以来,中医院成立了专门的“医共体”理事会办公室,院领导班子与“医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多次座谈,并数次赴现场察看,根据各医疗机构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制订医疗水平提升计划。
在县中医院的帮助下,该县雷官镇卫生院修复了闲置多年的X光机,独山乡卫生室也改变了近乎瘫痪的状态,重启了手术室,并成功实施了两起骨科手术。“下一步,我们还将通过开展培训、派专家上门坐诊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乡镇卫生院的诊疗能力,使患者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就诊看病。”张治龙说。
据了解,安徽省计划在2016年继续增加25个“医共体”试点县,进一步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负担,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将通过省市县“医共体”,组织省市级医院帮扶县级医院,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