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6年5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营造追求极致的氛围
——二谈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本报评论员

前些时候,纪录片《大国工匠》火遍全国。片中的劳动者,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个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做到“丝”级程度,有人创造了打磨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他们凭借钻研专注、追求极致,在平凡岗位上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各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一线工匠们的辛勤付出,是企业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来源,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热忱、对完美技艺的执著,深深感染着观众,赢得了我们的敬仰和尊重。

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机器是人的能力延伸,只能按照程序运作,但人能够不断实现改造创新,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当今世界,即便是制造工艺极其先进的跨国企业,也有大量高技能水平的人员从事各种劳动。“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同样需要一大批“大国工匠”,打造高端竞争优势。而要培养这样一批领军人才,除了加强教育培训,信任、理解和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同样至关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并不缺少工匠精神。先秦《考工记》就有“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的论述,庄子也有“庖丁解牛,技近乎道”的感叹。美妙绝伦的陶瓷、丝绸、青铜器,世人惊叹的都江堰、大运河、万里长城,以及鲁班、毕昇等诸多典范,无不展现出工匠精神的魅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人们对能工巧匠们的高度褒扬。

时至今天,我们尽管也有不少高技能人才,但是在虚拟化、资本化的大潮下,挣“快钱”的浮躁情绪、急功近利的焦虑心态四处弥漫,很多投资者、企业家甚至技能人才本身都不再相信时间能够带来价值,转而追逐更快的短期收益。如果任由艳羡一夜爆红、鄙视钻研劳作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将给实体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倡导工匠精神,必先尊重工匠价值。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引导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人才观念。今年3月中央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更专门列出,要将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一类人才进行培养,用来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不断提高其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技术技能人才将得到应有认可,其劳动价值会得到应有尊重,社会地位也会得到更快提升,从而真正营造出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关报道见第十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