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多数人不同,在我的童年印象里,从来没人煞风景地喊我:“别玩了,快去看书(做功课)!”反之,父母倒是经常唠叨:“书呆子,少看点书,眼睛要坏了。”沉迷阅读,以致购书成痴,心中焦虑未知的太多,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靠书本探索是最简便的途径。遂轻飘飘脱口而出:“我是书蠹。”
中国语言文化也真怪,令人不悦的“蠹”语带贬义:蠹民、蠹役、蠹政、蠹言、蠹劳、蠹俗、蠹敝,还有贾宝玉口中的“禄蠹”。唯有“书蠹”这个词,喜忧参半:“咬破他书帙”的书蠹不可谓之友,必得曝书驱之,继而,一味死读书的呆子被人以“书蠹”讥之。后来的读书人不以为耻,自诩“书蠹”俨然成为雅事一桩,又引得无数嗜书、爱书、藏书人,不管才识统统归为书蠹。
早年生理学课上提到过“锥虫病”,一种寄生虫引起的病症,我当即联想到了书蠹。不过书蠹若是浪漫的病症,只能是心病。当书蠹变得不纯粹,它遗失的初心就会隐隐作痛。
初为书蠹的我原只怡然自乐,渐渐尝到无心插柳的甜头,学生时代作文获奖啦、文章见报啦、语文常年第一啦,赞誉下竟生出几分功利心,追逐令人称羡的阅读量,囫囵吞下,忘却了读书的初衷。甚或写些佶屈聱牙的文章,现在看来恍如大病一场。
最大的教训是在培养儿子阅读习惯这件事上,满心以为对我适用的,一样会适合他。在他半岁时,特别喜欢一个绘本,每天要我给他念十几遍,心情不好时只要听到故事的开头就会立刻安静下来。可我偏偏讲腻了这个故事,硬要换其他绘本给他,久之,他便不再对读书感兴趣。后来我才明白,孩子的阅读习惯就是不断重复,倘若我没有拔苗助长,他或许也会变成书蠹吧。当年父母对我的唠叨,兴许是对我阅读兴趣的保护呢!
读书本无门槛,黄发垂髫各有所乐,无论博闻强识还是专精一书,较之收获多寡,乐趣多寡才是长久之计。譬犹一只书蠹,它从来不是为了给谁看,我啃过多少本书,腹有诗书心满意足。当然更不会随意指点木蠹、蠹蝎,唯有书中滋味好,各取所需才是真的好。陆放翁《灯下读书戏作》自比蠹虫,“区区心所乐,那顾世间笑”我亦感同身受,不过“闭门谢俗子,与汝不同调”则略显矫情。若是为乐趣,与读书同样可乐者众矣,若是为学问,比读书更增见识者亦众矣,本无所谓高下贵贱之分。今时今日,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了,公开课、多媒体、实践劳动、甚或古已有之的“行万里路”,不读书就是俗子的观点未免偏颇。
相比之下,我更欣赏董桥笔下一位老先生:“听说是世家子弟,不求闻达,坐拥满室缥缃,情愿一辈子看书教书。藏书晚年都卖了,农舍里留了几千部陪他老去。”既无适俗韵,又得生活趣,如斯则无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