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4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球地震频发对我国影响几何
本报记者 杜 芳
4月18日,国新办新闻吹风会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专家介绍近期强震连发情况。 本报记者 杜 芳摄
良 耳作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4月20日,厄瓜多尔沿岸近海又发生了6.2级地震,震源深度15公里。历数近期发生的地震,3月2日苏门答腊7.8级、4月10日阿富汗7.1级、4月13日缅甸7.2级、4月16日日本九州7.3级、4月17日厄瓜多尔7.5级,7级以上强震呈多发连发态势,是否显示地球已进入“振动模式”?这些地震对我国有何影响?我国面临的地震形势如何?面对强震多发该怎样应对?在日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专家。

强震连发对我国大陆没有明确的短期预测意义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在国新办新闻吹风会上介绍,从4月10日到4月17日,8天之内连续发生了4次7级以上地震。专家介绍,从频次上看,已经超过了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8次7级以上地震的频次,但这种活动的态势在历史上并非罕见。“据统计,自1900年以来,这种在8天之内发生4次7级以上地震的情况曾经出现过37次。”潘怀文说。

“从2004年至今的十几年里,全球地震活动格局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进入了一个全球8级以上地震相对活跃的时段。而最近的几次7级地震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东西两端及环太平洋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本身就是地震非常活跃的地区。”潘怀文说。

说到我国情况,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蒋海昆介绍,在百年内37次类似状况下,中国大陆只有3次发生过7级地震。“先不讲它的物理关联,从统计角度就不具有显著性。所以,我们认为这次事件的发生对我国大陆的短期地震活动不具有促发作用。”蒋海昆说。

“因此,目前地震连发的态势,对我国大陆的地震形势没有明确的短期预测意义。”潘怀文说。

记者在国新办新闻吹风会上了解到,虽然强震连发不代表我国短期内也会发生大地震,但是长期来看,发生在中国大陆周边的这些地震活动,确实表征着构造运动还是比较强烈的,也表征着中国大陆内部的应力积累在增强。

“谈到周边活动影响中国大陆的应力积累,主要有2个动力来源:一是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的推挤。根据GPS的观测,其每年的运动速率到几个厘米的量级;另一个是太平洋板块向西边的推挤。由于我国受到北边蒙古地台的阻挡,所以我国大陆处于一种受力的状态。随着时间的增长,会产生应力和应变的积累过程,当地壳承受不了所施加的力就会发生破裂,产生地震。周边板块边界的活动表征其对中国大陆的挤压作用是增强的,这会对未来的地震活动形势造成一定影响。”蒋海昆说。

专家表示,总的来说,对于此次强震连发,公众无需过度担心,也不必将其与我国是否会发生地震过度关联。“地震预测的根本,是看本身是否有地震发生的条件,周边影响毕竟是小的应力扰动问题,我们要根据本身的状况来看。”蒋海昆说。

南北地震带是我国地震丛集区

记者在国新办新闻吹风会上了解到,从我国国内地震活动情况看,今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先后发生1月2日黑龙江林口的6.4级深源地震、14日西藏安多的5.3级和新疆轮台的5.3级、21日青海门源的6.4级地震以及2月11日新疆新源的5.0级地震等5次5级以上的地震。潘怀文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状况较往年相比,活动水平不算太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地震的防范方面可以掉以轻心。“从我国地震活动特征来看,大地震多发生于我国大陆的西部地区,西部发生的地震活动频次占我国全部地震活动频次的90%,包括青藏高原,包括南北地震带是我国地震丛集发生的地方。”潘怀文说。

南北地震带位于我国大陆的中间地段,贯穿于从南向北,包括了西藏、云南、四川、青海、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是我国中部的一条非常大的地震带,也是我国地震活动的一个多发地段。

这些地段为什么地震多发?“主要是因为其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青藏高原现在是世界屋脊,而在6500万年前,整个青藏高原还沉睡在大洋之下,还是海水浸泡的地方。随着青藏高原开始隆升,在剧烈的造山运动期间,必然伴随着大量地震活动的产生。快速隆升及其对于周边的剧烈影响,是这个区域大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潘怀文说。

“青藏高原的隆起态势是几千万年以来地质活动总体的态势,这一格局从来没有改变。但从具体活动情况来看,由于人类自身所经历的地震活动有限,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段内,地震活动是有起伏的:这些大地震并非均匀地发生,有些时段地震发生得相对密集,有时相对少些。对于地震高发区,是否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一定会发生地震事件,从目前来看,我们还没有这样清晰的认识,但长久来看,这些区域是我们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地区。”潘怀文说。

首都圈地区也需防震减灾

4月19日,北京房山区发生2.7级地震,虽然是由于塌陷等原因导致的“非天然地震”,但在近期强震连发的态势下,依旧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在我国人口稠密、经济高度发达的首都圈地区,地震形势如何?

“从长期而言,在中国地震局发布的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上可以看到,这一区域处在我国一个高烈度地区。”潘怀文在国新办新闻吹风会上说。

潘怀文介绍,历史上,北京及其附近曾经发生过很多巨大的地震。特别是1679年,曾经发生过三河平谷8级地震,距离如今的北京城很近,曾对当时的皇宫造成了非常明显的破坏。此外,史料上还有过发生多次6级、7级地震的记载。虽然从频度上看并不是很勤,但表明这个区域曾经发生过大地震,也是处在一个高烈度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开展好防震减灾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首都圈地区发生的地震在历史上也曾带来严重损失,比如1976年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但专家表示,不能以当时地震的损失来比对今后地震的影响。“当时的唐山是不设防的,当地建筑物没有做过任何专业抗震设计,这既受限于当时整个经济实力,也有科学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是个高风险区域,我们的建筑物没做抗震设计,这成为造成严重损失的直接原因。”潘怀文说,“如今,情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更加坚固结实,抗震性能更强,同时加强了防灾减灾的准备,一旦未来遇到地震灾害,将可以大大减轻人员伤亡”。

防抗救结合应对地震灾害

面对多地震的国情和潜在的地震灾害,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成为我国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目前,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采取的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借鉴和吸取国内外在应对地震灾害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全民族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潘怀文说。

潘怀文表示,在地震防御方面,要重点看建筑物、房屋、重大工程是否具备足够抗御地震的能力。一次地震事件发生,重大的人员伤亡很多不是由于地震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建筑垮塌及其他次生灾害引发。因此,拥有足够的设计和能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水平,在抵御未来的地震灾害当中,会发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年6月1日,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将正式付诸实施,这是一个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图件。今后,我国所有新建建筑物,特别是大型工程的建筑,一定要按照这张区划图中给出的可能的地震动参数进行设防。这张图改变了我国过去很多地区不设防的状况。”潘怀文说。

另一方面,应对地震灾难,还要未雨绸缪,潘怀文表示,要做好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包括应急预案的准备,以及大地震发生后救灾行动的展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有重点的全面防御,以减轻未来可能发生的一些大地震所带来的损失。

地震一旦发生,公众应如何应对?潘怀文说,个人面对地震多发状况时,要形成安全的自我防护意识。比如,如果感知到地震,应及时躲藏在比较坚固的、有防护的区间内;防止可能造成伤害的家具倾倒或建筑物的垮塌等,平时储备一些防震知识。如果置身于地震多发国家,要随时注意接收外面的信息,地震来临时采取一些科学的、理性的、紧急的防护措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