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外青城呼和浩特城外3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我国第一台大型地面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巍然伫立。
裸露在外的钢筋、斑驳陆离的内外墙壁、因火焰冲刷而变形的台面……就是这么一台经历过上千次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的平台,记录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功勋试车台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六院,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动机设计、研究、生产、实验基地也诞生于此。我国航天固体动力技术在这里起步,在创新中发展,完成了从突破单一技术到全面掌握研制、生产各环节技术的跨域,创造出我国航天固体动力发展史上多个“第一”: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型300毫米实用固体发动机;
——研制的“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发动机成功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枚潜射战略导弹“巨浪1号”的大型固体发动机。
“与当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的一、二级液体发动机不同,我们完全自主研发、制造出了用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第三级固体发动机,在这台功勋试车台完成了全部的试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原中国航天科工六院院长高崇武脸上充满了自豪。
参加过“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的六院老领导陈克明介绍说,当时接到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的任务很急,研制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想到这是国家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的需要,我们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千方百计努力完成。研发中,很多同志放弃了节假日,有的同志推迟了婚期,大家夜以继日地工作。经过了无数次的讨论、验证,地面共试车19次,我们最终成功完成了国家给予的任务。
半个世纪过去了,功勋试车台写满沧桑的躯干依然伟岸挺拔,像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当人们感叹于现在的辉煌时,却往往忽略每一次实验成功的背后千千万万航天人的艰辛。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智慧、汗水,有时甚至是生命。
1962年,国防部五院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在四川泸州成立,也就是今天航天科工六院的前身。后因国防建设战略转移,于1965年秋迁至内蒙古,在风沙飞扬的戈壁滩建立起了新的研发生产基地。50年前,这里环境异常艰苦、物质匮乏,住的是土坯房,单位附近野狼成群。
回忆起刚到内蒙古参加工作时的情景,陈克明颇为感慨:“当时条件很艰苦,几乎一无所有,一间教室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一日三餐只有土豆和窝窝头,连个正经的办公设备都没有。”
除了环境艰苦,航天固体动力事业更是一项高危险性的事业。“由于当时对一些材料特性掌握有限、缺乏经验,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爆炸事故,而且后果不可想象。”高崇武介绍说,当时,很多六院的老同志都是放弃了国外的高薪,毅然回国参与我国航天事业建设的。如果没有大家的这种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六院的今天。
数十年过去了,功勋试车台老而弥坚,依然承担着部分固体火箭的试车任务,为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发展发挥余热。而中国人的航天精神,也正像这座功勋试车台一样,坚定执著、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