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区的众创基地占地2.3万平方米,目前已经聚集了200多家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平均每3天就有一家创新型小微企业诞生,每5天就有一项创新产品走向市场。采访中,不少创客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大渡口区早已摆脱昔日“钢城”的样貌,从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蝶变”成创客成长的热土。
有人不解,曾经钢铁“一业独大”的大渡口,推进“双创”的底气何来?对于大渡口而言,“双创”活力迸发与城市转型是紧密结合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65年,大渡口区因重钢设立行政区划,当时重钢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8.7%。2011年,重钢实施环保搬迁后,大渡口开启城市和产业转型发展大幕:一方面,城市环境和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优化,节能环保、信息服务、文化休闲旅游三大产业提速发展,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成长土壤;另一方面,“双创”活力的释放也不断转化为城市和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最近3年,大渡口先后出台了《众创空间建设工作行动方案》《创新创业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连续3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建设众创空间,涵盖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科技服务、创业服务、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等多个方面。
大渡口区科委主任吴淑皇告诉记者,为把大渡口区打造成创新创业高地,该区建设了技术服务、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政务服务、生活配套等八大平台,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大渡口面向众创空间延伸政务服务,在众创基地内设立了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微型企业服务中心,19个政府职能部门入驻,为创业团队和企业提供金融、法律、税务、人力资源等“一站式”审批服务以及各类便捷的中介服务。
结合众创空间的主要业态,大渡口区还与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增强众创空间与地方高校的协同创新。
吴淑皇说,除了优化创新创业的政策和环境,大渡口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创新创业生态链的塑造上,着力打造以“创业苗圃—专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为核心链条的众创培育体系,服务于企业从苗圃、孵化到加速成长的全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