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草房子》《青铜葵花》《火印》《山羊不吃天堂草》等。今年4月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奖项。
1.向世界讲中国童话
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是我的“根”
“这个奖不是颁给我个人的,而是颁给中国儿童文学的。”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如是说。曹文轩口中的这个“国际安徒生奖”是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誉,号称“儿童文学诺贝尔”,这是第一次被中国作家收入囊中。
相对于业内的激动欣喜,曹文轩本人对获奖淡定很多,他说,对一个作家而言,获奖与否随缘,最重要的还是要创作出好的作品。
曹文轩曾到过全世界多个地方,与不同国家和种族的作家、艺术家、读者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他发现,他创作的一些作品并没有因为文化的隔膜和语言的翻译而阻碍受众的理解,那些在遥远的中国发生的故事漂洋过海后依旧广受欢迎。
在美国纽约书展上与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得主围绕“战争与孩子”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时,曹文轩发现,中外两位作家对儿童文学如何表现战争的看法高度一致。在与意大利画家合作图画书《小野父子去哪儿了?》时,画家不仅完全体会并准确表现出他作品的内涵,还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独创了一个神来之笔,让曹文轩赞叹不已。曾文轩曾把自己创作的一个化用了中国历史上“踏花归来马蹄香”典故的童话故事讲给一位国际友人听,这位外国友人听后拍案叫绝。
“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是我的‘根’。”有的作家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伦敦、巴黎等世界不同的地方,但他笔下的故事只能发生在中国。“我的作品是中国的,但它涉及的主题寓意全人类,这应该是我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立志于讲述中国故事、表现中国精神的作家,一定能够得到来自世界的回应。”曹文轩和他的国际安徒生奖证明了这一点。
2.建造心灵憩息的小屋
虽然离开了故乡,但我的创作离不开那里,离不开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北农村,给曹文轩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贫穷。“小时候冬天睡在光板的木床上,连一床褥子或垫子也没有。棉衣里根本没棉花,只是薄薄一层破旧的棉絮,还不时从衣服里吐出来。”在物质极度贫瘠的农村,一块肥肉带来的味蕾的快感让曹文轩至今难忘,以至于他小时候渴望长大后做一个杀猪的屠夫,“这样每天都能吃上肉,整天嘴上油光光的”。也正因为贫穷,苏北少年曹文轩开始寻找一条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路。
“幸运的是我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校的校长,因此我能读到学校图书馆不少藏书,后来又得到了一位县文化馆老师的指点。”文学创作,让他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通过努力,曹文轩在当地写出了一片天,并最终考入北大。
“虽然离开了故乡,但我的创作离不开那里、离不开水。”曹文轩说,“我的老家是水网地区,家家户户开门见河,满眼是水。我的写作是在建造一座座供人心灵憩息的水边的小屋,而一座座小屋簇拥相连,铸成了一个独特的‘油麻地’世界”。在曹文轩的“油麻地”里,有宽阔而平静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河上孤独地放鱼鹰的小船,一群群洁白的鸽子,一株株开着小紫花的苦楝树,一群群在河边觅食的野鸭……这一切,都源自他童年的水乡记忆。《草房子》中那个恣肆洒脱、调皮活泼的乡村男孩桑桑,就是曹文轩自己。
经常有孩子们这样问曹文轩:“曹老师,您写的都是过去农村的事,您什么时候写一部关于我们现在生活的作品呢?”曹文轩总是温柔而坚定地回答:“我写的是我的童年,你们的童年,由你们自己去写吧。”然后他会反问孩子们,那我作品中的故事,你们看懂了吗?答案常常是肯定的。
曹文轩坚信,虽然时代不同,但童年的那些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却是任何时候都相通的,区别在于自己小时候吃的是粗粮馒头,现在的孩子吃的是汉堡面包。
曹文轩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他每次回家都要跟幼时的玩伴们一起聊天。很多幼时大家一起经历过的事情,他仍清晰地记得,但那些玩伴已经完全忘记了。“这也许是因为写作加深了我对故乡和童年的记忆。通过创作,童年和故乡在我的世界中永生。”
3.孩子需要悲悯精神
儿童文学作品是孩子“打底子”的图书,要直通最根本的人性
中国儿童文学一度流行“快乐阅读”和“浅阅读”的风潮,认为儿童文学只要给孩子带来快乐就足够了。曹文轩态度鲜明地反对这一点。
有一次读者见面会上,一位妈妈请他为自己的孩子写几句话,曹文轩刚想提笔写,被这位妈妈打断了。她说:“曹老师,这句话我已经替您想好了,您就写‘祝你快乐地成长’就好了。”曹文轩反问这位妈妈:“孩子只有快乐,是一种健康的人生吗?”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是为孩子“打底子”的图书,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优秀的儿童文学要具有道义、审美、情感、人文关怀等多个维度,要直通最根本的人性,才能真正对孩子的人格涵养和健康成长起到帮助。他还如此声明他的主张:“孩子们,你们喜欢的最经典的安徒生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难道不是悲伤的而是快乐的吗?”
曹文轩把这种创作内核称为“悲悯精神”,他认为,悲悯精神是人类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是文学最基本的属性之一。
在进入2016国际安徒生奖作家短名单后,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要为每一位进入短名单的作家录制一段简短的视频,曹文轩在视频中再次强调了“苦难书写”。他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多年后回望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人们在经历磨难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笔最宝贵的财富,这就是从苦难中升华出的真善美的人性。
曹文轩说,写作的根本目的是要与人性的暗河相通,他一直在寻找那条河。
在曹文轩的老家,有这样一户人家,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发现这个孩子是傻子;几年后,他们又生了一个儿子,发现这个孩子又是一个傻子。这两个傻子兄弟相依相守,度过终生。曹文轩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丁丁当当”,丁丁和当当兄弟俩都是傻子,他们身上的一些美德却让正常人自愧弗如。两兄弟不慎走散后,始终没有放弃对对方的寻找,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喊让他们再度重逢。
曹文轩在阅读文史图书时,发现日本军队历史中的“虐马”恶行臭名昭著,于是他尽其所能地学习与马有关的资料,最终写成了《火印》这部长篇小说。小说里面有一中一日两个爱马的男孩,还有一匹通人性的叫雪儿的白马,他们之间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
在曹文轩去各地签售图书时,经常有孩子拿着盗版书来找他签名。工作人员经常要把孩子拦下来,却总是被曹文轩拒绝。他耐心地为孩子签上名,然后和颜悦色地说一句:“孩子,以后到新华书店买书哦。”或许,他在努力保护孩子的一种东西,毕竟,他大量的作品关注的都是那些被忽视、被误解、被伤害的孩子。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曹文轩所关注和着力表达的始终是人性的宽阔和美好,他始终通过写作来帮助我们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实现精神上、性格上的健全,打好人性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