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通过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
2015年,北京中关村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预期将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还多。这意味着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0.2%。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关村取得的好业绩,与北京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用“高精尖”推动转型升级的努力密不可分。
一退一进,空间调整有作为
日前,第三代半导体联盟项目正式在中关村核心区安了家。而它落户的研发园区,原本是北京城市学院的中关村校区。
北京城市学院原有5个校区,位于海淀多处。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幕开启,北京城市学院合并了顺义杨镇职教园区的原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顺义一职、汽职三所学校。2015年9月,学院的5000多名新生和约1000名教职工迁入顺义校区。
“聚人多”的学校迁走了,“聚人少、效益高”的研发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起来了,3D打印研究院、亚洲文化设计中心等将陆续入驻。以第三代半导体联盟项目为例,其孵化成果和研发成果将最终落户顺义,使位于中关村的研发园区与顺义杨镇区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首都核心功能提供更有力的支点。
“从海淀到顺义,北京城市学院的搬迁,不仅结束了北京潮白河以东地区没有高校的历史,更体现了空间结构调整大有作为。”在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眼中,这是北京有序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一个成功案例。
为加快疏解不利于北京环境建设、存在安全隐患、不符合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企业,北京出台了全国力度最大的差别化水价、电价和分区域差别化的气价、热价政策,充分发挥工业污染企业调整退出奖励资金、污染扰民企业搬迁等政策的激励作用。至去年底,北京已累计调整退出污染企业1006家。
一降一升,产业选择有标准
一般制造业企业不新增,一大批“高精尖”产业正在快速成长。在严格的产业筛选中,北京经济中的“高精尖”结构日益凸显。
去年8月,北京发布实施2015年版《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使全市禁限的新增产业,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提高到55%,城六区更高达79%。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新设市场主体大幅下降的同时,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增长迅猛,高端化特征明显。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看北京的科技创新,不能不提中关村。在这里,联想从创立到年入100亿元用了15年,百度用了12年,小米仅用不到3年……数字背后,是中关村创新效率的提高。
创新活跃,源于政策“给力”。近两年,10余项在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政策,已经开始推广至全国。随着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完善,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在高密度创新活动的支撑下,百济神州的靶向型小分子抗癌药在海外进入临床阶段,格灵深瞳在全球首度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商业化,中芯国际的28纳米集成电路成套工艺进入试生产……近5年,中关村不断催生引领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在人工智能、计算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影响产业未来的颠覆性技术方面也开始有所作为。
一增一减,结构高端有后劲
在首都经济的大账本上,3个“占比过半”值得关注:承担一半以上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一半以上;“六高四新”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也超过一半。这说明首都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佐证了北京创新驱动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优化,产业高端化发展,产业功能化、功能集聚化发展态势进一步增强。
以中关村为例,2013年到2014年,“高精尖”产业在中关村示范区经济总量中占比从60%提高到74%;每年技术合同成交额80%辐射京外地区。“高精尖”企业“吸金”能力强。去年1月至11月,中关村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近三成,更占全市出口总额的一半。北京在全球创新产业中的地位,正实现由“跟跑”为主向在不同领域“跟跑”“并跑”,局部领域“领跑”的转变。
同样值得称道的是北京的能源利用效率。近5年,预计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4.8%,居全国省级地区首位,是全国惟一连续10年超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省份。
今年北京两会上,北京市市长王安顺提出未来发展目标: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随着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有望高于80%。拥有“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北京,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