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2016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3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蓉华代表——
着力推进药品创新
本报记者 李 哲

“小小一粒牛黄解毒片,全国竟有500余家企业生产,同质化的产品必然导致价格战等恶性竞争,药品质量也难以保证。”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刘蓉华皱着眉头说。

国内药品同质化的根源,是药企研发能力的不足。“开发一种新药,一般要耗时10年左右,在西方发达国家需耗资5亿美元到10亿美元,但我国的平均研发投入仅为5000万元左右。”刘蓉华代表说,新药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创新药物数量不足、药品疗效参差不齐。

虽然药品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专业性强,但回报率十分可观。因此,刘蓉华代表建议,科技部门应积极出台鼓励政策,在药品研发项目立项、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尽快建立高水平药品研发人员评聘体系,用优厚的待遇才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研发人才;抓紧做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加快药品研究成果转化,用“绿色通道”更好地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刘蓉华代表认为,医药产业要健康发展,就要提高药品质量和疗效。应加快推进仿制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尽快解决国产药品质量上的短板,缩短与国外原研药品的差距,提升国药公信力。与此同时,重拳监管也不可或缺,尽快建设职业检查员队伍,建立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并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行业潜规则和违法违规行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