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全国两会开幕以来,养老话题一直热度不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如何让老年人无后顾之忧,这个关系你我的“有温度”的话题,牵动着代表、委员们的心。
一问:医养结合怎么推?
钱学明委员有一个梦想,“不出小区,就有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我在外地出差,不用担心父母生病。出差回家,先去探望老人,说一声‘妈,我回来了!’”
谈到医养结合,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区委主任委员钱学明有说不完的话。“推进医养结合的难点是管理体制,涉及卫生、社保、民政、保险等多个部门。今年我的提案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需要一体化。只有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才能让更多医院开设养老机构”。
“养老服务缺口很大,市场空间也很大。一般是身体不太好、没人照顾的老人需要住养老机构。一家大型医院在社区里开设养老机构,就能以医院为基础,以社区养老机构为触角,养老机构可以平价收费,一旦老人生病就转到医院,既拉长了产业链,也便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钱学明委员说。
钱学明委员说,“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机构现已有尝试,很受老人欢迎。其实大型医院开设养老机构有钱赚,只是民营资本开设医院门槛比较高”。他建议让更多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问题的解决。
二问:居家养老怎么做?
汤亮委员的发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养老时一般有三大诉求:乐意购买各种便利的社会服务、渴望参与互动性强的活动、重视精神层面的娱乐”。
“如今,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已成为老人社会的主体,正面临着新的养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奥盛集团总裁汤亮说,如何加强城市居民社区“嵌入式养老”的配套服务措施,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汤亮委员认为,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讲,居家养老是最现实、最省钱、最可心,也最可行的方案。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嵌入式养老”配套服务已开始试点。“嵌入式养老”是指以一个或多个居民社区为中心,开设老年人食堂、建立小病医疗网络和常规用药的配药站,建立有专业指导人员的老人保健运动站、学习娱乐站,并提供定期探视、陪聊、打扫等特色家政服务。
他建议,政府应着力整合资源、搭建服务平台,比如鼓励不同社区的组合和成片操作,统一调配人财物资源,降低成本。同时,鼓励社会慈善资本投入,倡导社会志愿者加入服务队伍,以及老年人之间互帮互助,鼓励更多企业和个人进入养老行业。
三问:床位缺口怎么补?
白鹤祥委员有一个感慨,“今年春节,我看望老领导时发现有几位都住到养老中心。等我们老了,也能住进养老院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主任白鹤祥说,我国基本养老模式是“9073”,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但随着家庭结构和养老观念的变化,在家养老的方式所占比重会下降,“1对小夫妻照顾4个老人、甚至6个、8个老人根本不现实,更多人还是要选择机构或者社区养老。”白鹤祥委员说。
然而,养老服务市场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目前,全国机构养老床位数为577.7万张,远低于根据“9073”养老模式测算出的养老床位需求量。
他建议,将部队、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闲置度假村、培训中心、疗养院所等闲置资产改为养老中心。“我国没有进入酒店序列的培训中心、度假村等超过1万家,其中80%以上亏损,闲置率极高。有关部门应该对此进行统筹规划,提出转型方案”。
白鹤祥委员建议,先开展试点,设立市场化盘活机制,制定激励措施,同时还要配套出台土地出让金、土地更改属性等政策。可通过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参与养老服务设施转型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解决养老问题也有利于拉动经济。”白鹤祥委员说,养老服务业涵盖衣食住行、医疗服务、健身娱乐等领域,涉及面广、产业链长,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新增长点。闲置资源转型成养老服务设施,必然涉及建筑、装修、医疗器械等行业,将有效释放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