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6年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汉经开区推进产城一体化——
“文化洼地”长成宜居新城
本报记者 郑明桥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称为“中国车都”,有神龙、东风本田等汽车制造厂,还有格力、海尔、美的等品牌的工厂,这里聚集了逾18万名产业工人。

1月6日下班后,格力武汉工厂员工望建林漫步来到湖边的图书馆看书。他说,下班后就能看戏、看画展、听讲座并认识一些朋友,“这种感觉真好”。

对于许多像望建林一样在开发区工作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曾是一种奢求。以前,开发区偏僻单调的生活,满足不了职工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开发区对他们来说,只是冰冷而紧张的工作场所。许多工人埋怨:“下班后无处可去。”

2011年底,时任武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朱毅接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经调研,他发现,开发区经济发展很快,但文化设施奇缺。区内出行、购物、娱乐及孩子上学等,都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人在开发区工作,居住、休闲和消费却在别处;这里买不到报纸,买本书得跑到20多里外的新华书店。

“搭建公共空间,多建步行、休闲、交谈、学习场所,‘车都’才有生机。”2012年初,朱毅提出,通过汽车产业与文化、科技融合的“双轮驱动”,实现产城一体化,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的宜居新城。随后,一场以“文化补课”“生态加码”为主题的城市建设在“车都”兴起。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忠介绍说,“文化补课”从小事做起。2012年开年,开发区投资70余万元,在区内设立15个报刊亭。每个报刊亭内都放有100多种杂志和几十种报纸。现在,居民、工人都是报刊亭的常客。

“大手笔”也很快提上日程。开发区腹地中心有一个汤湖,南侧湖岸向湖心伸出一个半岛,面积11.7公顷,区位独特,风景秀美。多家地产开发商明里暗里使劲,希望在半岛建高档别墅或商业中心。武汉经开区始终没同意,因为这里将兴建集美术馆、图书馆于一体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

2015年春天,武汉经开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在汤湖之畔正式启用,并免费向市民开放。这是一座幽静雅致的园林式公共文化园地,让居民在家门口看戏、看画展、上图书馆的梦想成为现实。

据统计,文化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半年多,就接待读者、观众、参观游客等30万人次,且人气不断上升。一到周末,每天都有4000多位读者光顾这里。东风本田储运职工吴艳华说:“下班有空我常来这里,自从有了文化活动中心,借书、看戏、看画展都是职工最快乐的事情。”

文化突围成为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李忠说:“经济与文化发展不能失去平衡,‘文化洼地’上长不出健康的生态城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必须引进和发展高端文化产业。”

文化发展,教育先行。针对区内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2012年7月,开发区支持武汉育才小学、武汉第六中学在区内设立分校。2014年5月,开发区与江汉大学签订医疗卫生、沌口音乐厅建设、江汉大学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战略协议。为解决外籍家庭孩子上学问题,开发区对国际学校建设给予政策支持。

武汉长江国际学校招生部主任麦乐恒说:“国际学校建校时,只有7个学生,其中两个还是我自己的孩子,现在学校有210多个学生。学校的教学设备都是世界一流的,教学质量也得到国外很多名校认可。正是因为开发区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这些外籍人士在这里过得很舒心。”

发展教育的同时,武汉经开区还将加工区打造成创意空间。在开发区太子湖南岸,有一块占地920亩的三角形地带,原是一个科技产业园,园内厂房多由汽车零部件等小型加工厂租用,单位土地效用有限。2014年,开发区将这一块连片规划为太子湖文化数字创意产业园,建设了一个产业、生活融合的巨型公共空间。

记者在该园核心区看到,一期规划的太子湖美术馆、企业总部研发区、主题配套商业服务区等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园区负责人张文盛说,园区以“文化+科技”为发展模式,推动了艺术展览与艺术拍卖、数字应用与智能研发、产业经济与商业服务相结合,既是在优化投资环境,满足产业内生需求,也是在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开发区的城市功能。

2015年,在开发区落户的企业超过16000家。引进开发区发展模式、与开发区合作共建的荆州市洪湖新滩开发区招商引资也超过150亿元。专家预计,5年后,新滩达产项目所交税收“相当于再造一个经济新洪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