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一样的非遗创新
朝 石

事关非遗,人们经常会探讨维持和创新的话题。那些留存至今的礼仪、器物、技艺、表演,当下应不应该创新,如何创新?

创新,意味着脱离传统吗?并不是。

首先,过去的一切已经映照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中,不能简单地取舍。创新更立足于原本积淀深厚的文化传统之上,不是除旧立新的关系。换句话说,新旧之间如何平衡,我们并不能片面地看待它。所有的非遗项目,在历史上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我们曾经很需要它们,今天人类的生活方式变了,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依然需要传统文化精粹来滋养现代生活,而非遗所展现的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并不矛盾,它们之间能够和谐共存。

其次,创新应当分类对待。对于其中一些最原始、最传统的内容,我们要严格地进行保护,并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开发一些非遗衍生品,比如食物、器物等,让那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非遗项目,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

与此同时,非遗创新不应只拘泥于技术方面。如今,非遗保护中出现了一个现实情况,很多非遗传承人80%的时间花在了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方面,只有20%的时间能专心创作,即便如此,由于个人力量有限以及非遗受众面小等原因,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可以在宣传推广、市场营销、经营运作上多下功夫,这是信息社会中非遗能够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

创新是多方面的,创新的意识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岁月的历史进程中,从来没有远离过创新。我们这一代人要做好的是,继续薪火相传,通过一代一代人的继承,将自己的体会、经验融入其中,创作出留下时代印记的传统。因为,每一代传承人的思考和人生都会汇入非遗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壮大非遗的传承血脉。

由此,随着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深入研究,业界专家渐渐形成了共识:对于非遗的继承,关键在于完整性,传承人不仅要继承工艺,更要深刻地了解所从事的技艺的历史,包括这门技艺发展演变的过程、历代代表性人物的经验,甚至所衍生出的其他艺术的经验。只有建立起这样完整的认识,创新才有一个结实的根基,创造出来的新作品才可能是继承了深厚文化内涵的精湛艺术,否则连前辈的技艺还没有掌握就谈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文/朝 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