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来临,走出校园的孩子们将扎进了各种校外培训之中。有的孩子为了升学,有的孩子为了兴趣,有的孩子想出国一游,有的孩子热衷于之乎者也……热闹的景象背后催生出巨大的教育消费市场。
“弯道超车”热度高涨
想要还给孩子一个正常的假期,根本还是在于变革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
近日,一篇名为“寒假牛娃养成计划”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文中列举了几位家长为“小升初”孩子制订的寒假补习计划。“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一位家长放出“豪言壮语”,认为孩子要上的补习班一个都不能少。他准备从现在开始,让上四年级的孩子参加奥数班和作文班,以及各种综合科目辅导班,此外周末还得上个一对一的特殊补习班。“先把补习的节奏培养起来,那些培训班能不错过就不错过。”这位家长如是说。
调查显示,在课外培训辅导市场中,文化课的补习占到大头。不少家长都抱着“弯道超车”的想法给孩子安排“充实”的假期。这背后是望子成龙心态的不断高涨,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上海市妇联联合发布的“上海家庭教育现状分析调查报告”显示,与十年前相比,希望子女未来达到本科以上学历的家长从39.9%上升到54.6%,而希望子女不必达到本科学历的家长从18.3%减少至2.6%。家长自身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越高。
在此种心态的驱使下,家长们在培训班上的投入可谓一掷千金,课外教育的投资水涨船高。数据显示,上海家庭对孩子的课外教育投资普遍较高,一学期花费的平均值约为5500元,中位值也达到3000元,占家庭同期可支配收入比例在10%及以下的占61.28%,在20%以上的占17.94%。而且,独生子女家庭比非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课外教育投资更高,家长本身是独生子女的比非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投资更高。
“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曾显示了这样一笔账:北京,276万元;上海,247万元;深圳,216.1万元;广州,201.4万元……尽管数字不同,然而在网友详细列出的孩子养育支出清单中,教育消费成为各大城市家长的最大支出。一时间,“生得起养不起”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不过,课外辅导绝非万能灵药。“若想提高成绩,关键还是要在课堂内努力,课外辅导的质量参差不齐。”来自北京市昌平实验中学的赵老师说道,在他所带的高三班级中,有的学生甚至逃课去参加课外辅导班,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并不理想。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年轻的家长们越来越喜欢将“身心健康”作为成功教育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不少专家也坦言,家长们用各种学习班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方式并不妥当,假期必须留给孩子足够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家长们为何如此热衷于课外辅导和培训?教育资源有限、就业压力日增,孩子放假时没有合适的去处等因素促成了家长无奈的选择。
想要将正常的假期还给孩子,根本的手段还是在于变革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现实的制度和评价体系才是引导家长作出教育选择最重要的标准。”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政府部门应深入推进我国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扩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保障力度,减轻受教育者的负担。
出国游学蔚然成风
家长们要根据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孩子年龄进行选择,不要盲目追逐海外游学风
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学校附属中学初中部的小徐,今年刚刚初一。她距离升学压力尚远,选择了去美国过寒假。记者了解到,小徐参加的是出国游学项目,与她一起去的还有其他同学和老师,游学的目的就是参观和交流。
小徐介绍,她此行的花费需要几万元。之前,她已经参加过一回前往英国的游学。与海外留学不同,游学是个短期的、没有任何学业任务的项目,这种跨国体验式的教育模式日渐走红,市场不断扩大。冲着“浸泡式英语教育”的目的,家长们心甘情愿地掏出巨资送孩子参加游学冬/夏令营。
增长见识和留学考察是目前市场上游学项目的主要目的。以增长见识为主的项目主要针对人群是小学生和初中生,旨在通过游学了解国外文化和生活;以留学(课程)预考察为主的项目中,参加者多是具有出国留学打算的高中生,希望提前体验相关国家和学校的留学生活,了解报考院校的氛围等。
离开熟悉的语言和环境,出国游学往往能带来不小的新奇,不少孩子结束后都表示意犹未尽。然而,这种意犹未尽究竟是来自于“游”还是“学”呢?
面对“豪掷万金”的家长,不少机构都纷纷盯上了游学的这块蛋糕。在庞杂的市场中,比较成熟的游学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并不大,不仅旅游业、咨询业不断加强游学项目的成本投入,不少旅行社还会与国内公立学校建立合作。也正由于如此,监管困难的确存在。
在此情况下,家长们一定要理性面对,根据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孩子年龄进行选择,不要盲目追逐海外游学风,更不要助长孩子们的攀比情绪。
说到海外游学,不妨盘点一下国外孩子们的假期:在德国,老师一般不会布置假期作业,因为休息的时间就是用来休息的。不过,高考前一两年,一些老师会建议学生利用假期复习某方面知识。在阿根廷,假日是“神圣”的,没有什么比和家人在一起享受休闲的时光更重要,老师更多的是给孩子们布置阅读书单和社会调查。在日本,中学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不过,由于日本是崇尚学历的社会,不少学生的寒假也依然忙碌,天天上补习班的孩子并不少见。
“互联网+”带来商机
越来越多的孩子正逐渐适应互联网教育的特性,这也成为教育消费的另一个商机
伴随着传统音乐的节奏,6岁的莎莎正在跳着一曲“荷叶舞”。在北京市丰台区的某少儿艺术培训机构,莎莎的妈妈告诉记者:“莎莎学习民族舞有两年时间了。平日里上的是周末班,一个课时120元。进入寒假,就给她报了假期集训班,5天时间集中训练的学费是2200元。”谈到学习跳舞的目的,莎莎的妈妈说,跳舞就是为了让孩子多学点特长,陶冶情趣、丰富生活,如果在以后的升学过程中,特长能够助一臂之力就更好了,不过暂时还未想到那么长远。
在这个艺术培训机构附近,记者还看到了跆拳道、武术、英语、美术、乐器等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班,不少机构门前都挂出了醒目的假期课程宣传单:“跆拳道、双节棍寒假招生”,“拉丁舞少儿班开课啦”,“一对一钢琴课欢迎免费体验”。
“寒暑假学习特长的孩子明显比平时增多,假期的学费一般不会涨价,但是课时量会相应增加,因此学费总额会变高。”古筝老师陈静说道,跟她学习古筝的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大部分都是为了拓展兴趣爱好。
特长班的遍地开花,寄托了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的美好期待。此外,国学班的兴起也成为了近年来的一股热潮,书院、学堂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引发了不少追捧。日前,来自上海的某学堂首次落地北京。“自报名消息发布以来,每日咨询报名的电话络绎不绝,现报名人数已达到一百余人,原定1月28日结束的报名时间提前截止。”面对火爆的关注,该学堂只好发布消息,提前结束报名,并要求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要经过面试,方可入学。
随着一线城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正逐渐适应互联网教育的特性,这也成为教育消费的另一个商机。据悉,从家长购买互联网教育产品的调查来看,使用互联网的家长中44%购买过相关产品。基础教育用户是互联网产品更为积极的使用群体,而有购买互联网服务产品能力的家长受学校、教师影响最为显著,六成家长愿意接受学校或教师的推荐。
可见,在“互联网+”的席卷之下,教育也搭上了网络快车。有不少免费的教育资源也借此传播开来。记者了解到,在一些互联网教育平台上,有老师以1元的价格长期辅导贫困学生,有聋哑学生找到手语老师在线辅导等。在线教育突破了时空和距离的限制,能够使得优秀老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