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人造林10万多亩——
大漠里的“梭梭女人”
本报记者 陈 力 通讯员 卓 娜
在原来的不毛沙地,梭梭林已高过主人。 卓 娜摄

一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的巴丹吉林沙漠下雪了。

50岁的宝花高兴地看着漫天的雪花降落在这片干涸的沙丘,降落在她新栽的50亩梭梭林的休眠枝丫,眼中充满了期待。她相信,终有一天,漫天的黄色会被这星星点点的绿色所取代。

说起巴丹吉林,宝花与它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

上世纪90年代末,宝花和丈夫响应政府号召,搬迁到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浩雅日呼都格嘎查,漫天的黄沙是当地送给宝花一家的“见面礼”。更让宝花一家想不到的是,他们早晨才在茫茫沙海中稳稳扎下的蒙古包,不知何时已被黄沙刮得无影无踪。第一个“家”就这样没有了,绝望的泪水湿了宝花的眼眶,但耳边传来的却只有大风肆虐的呼呼声。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一起搬迁过来的80多户人家逐渐减少到十几户,当邻居劝宝花和他们一起离开时,这个倔强的蒙古族女人却说:“不,我不走,我要留在这里治沙,我不能让更多的地方成为沙漠。”

在谷草地垄开沟种梭梭,防风又固沙。但梭梭小的时候挡不住风沙,刚种下的谷草苗没几个月就被黄沙淹没了。宝花不灰心,接着往沙丘里栽梭梭。谷草死了,梭梭却活了。三年下来,宝花有了第一片属于自己的梭梭林。

梭进沙退。悟出此道理的宝花开始承包沙地,并在当地妇联的帮助下,贷款20万元买了梭梭种。春天风大,宝花把梭梭苗泡在水里,等风势减弱时,抢时间栽种,常常累得喘不过气来。夏天是给梭梭苗补水的季节,沙漠中的气温高达45摄氏度以上,她顶着似火骄阳一趟趟拉水浇灌。别人种的梭梭一年只浇一次水,为确保苗木成活率,宝花要浇三次。之后的日子里,宝花的梭梭越种越成功,她也因此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梭梭女人”。

曾经让宝花憎恨的土地,如今却让她不想离开。“梭梭根部能嫁接苁蓉,如果能产生经济效益,会不会有更多的人来这里种梭梭?”有了这个想法的宝花又开始了新的尝试。苁蓉三年长成,只要不割断根,此后一年一收割。宝花第一次实验种苁蓉,就收割了1000多斤,净赚了2万多元。“宝花靠种梭梭赚大钱了!”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曾经从嘎查走了的人们又渐渐回来了,他们想跟着宝花一起种梭梭、种苁蓉、赚大钱。昔日寂静的嘎查又热闹起来。带领乡亲致富的宝花,如今在嘎查周围个人造林10万多亩,投入资金达200多万元,昔日满目荒凉的戈壁滩上涌现出大片绿洲,漫天黄沙“出镜”的频率越来越少,蔚蓝天空出现的天数越来越多,嘎查变成了绿波荡漾的田园乐土,而宝花也成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

2012年,宝花又开始尝试山羊养殖,并注册成立了曼德拉育肥山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50万元,入股农牧民有19户。由于这些山羊是纯绿色养殖,肉质鲜美,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当初坚持不懈地防沙治沙,我才能将昔日的沙地变成可以致富的沙产业。”说起今天的成绩,宝花把它归功于自己的不忘初心。“梭梭林里的井坏了,我得赶紧去处理,否则等地上冻了,就不能给梭梭浇水了。”在即将结束采访前,宝花匆匆地与记者辞别。在她眼里,梭梭的生命就如同她的生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