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记者走进河北唐县西北角的黑角村,只见坡上种满了洋槐、白杨、椿树、枣树、柿树、核桃树……良好的植被不仅锁住了雨水,也为山村招来了久违的精灵——狍子、山鸡、野猪已经司空见惯,甚至有人看到了下山喝水的梅花鹿。
黑角村羊角乡副书记李东明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黑角村有1.6万多亩山场。30多年前,山上只有几千棵靠天收的枣树和柿树,祖祖辈辈靠山吃山,但不养山。
村党支部书记吴大德说,从他记事起,黑角村的山就是秃的。雨季,只要雨大一点就会引发山洪,冲了山脚的护田坝,淤了口粮田,一毁到底。人们只能和穷山恶水死缠烂打,年年月月出大力,可还是穷。
1983年,吴大德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正当年的他要种树拔穷根,发动村民的话只有一句:谁栽谁有。
起步先造“薪炭林”。全村10个生产队,人均四分薄地。村里要每个队拿出最好的一亩地育洋槐。洋槐好活,长得快。吴大德至今记得,10亩苗圃一年出10万棵苗,一亩山场栽45棵苗,一桶水浇30棵苗;为保活,每棵苗都要给根裹上泥浆。
黑角村以树划线、定标准:全村1500人,一年人均200棵树的“任务”,党员必须达到250棵。人心大振,指标也不断水涨船高。3年间,黑角村挖了30多万个鱼鳞坑,救活了7000多亩荒山。
从1987年以后,黑角村主攻果林扩植和管理,柿树、枣树、核桃成片连方,全村的山绿透了。10年间,全村人均果木达到200多棵,是原来的10倍;仅果品一项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元,而过去人们在土里煎熬一年不过二三百块钱。
30多年,黑角村的洋槐、白杨等杂木伐了好几茬,卖原木和板材,随伐随种。家家做饭用煤、液化气,没人砍柴了,树越种越多。这些年果品价格下滑,收入不如以前了,可果树依然茂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吴大德咬住护林的标准不放松。为了保证村民需求,他们专门划出一块山地供养羊户放牧。山上时常有人巡视,周边村子的羊绝不允许上山,自己村子的羊严格限制。
山茂林丰,根子就在村两委班子咬定青山不放松——原先“谁栽谁有”的合同,在1993年全部经过了司法公证,一百年不变,村集体每年还要核“树”登记。村里的干部和党员大多是当年的种树先锋。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唐县最绿的地方。李东明掰着手指头算:“全县森林覆盖率在20%左右,黑角村所在的羊角乡能到45%,而黑角村绝对超过70%。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去年仅公益林就给他们村核定了近3000亩,公益林补助的收入对于他们加大森林建设和保护力度是不小的支持。”
唐县山区建成了第一个寄宿制小学,正在扩建食堂;几条上山的水泥路每年都盘升一段;建卫生所、饮水安全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建护路坝……公益项目年年有,去年山上又种了100亩薄皮核桃。
年近古稀的吴大德带着记者爬上山坡。老人说了几遍:“这不光是美丽!这满山遍野的树,承载着30年来的坚韧,凝聚了无数人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