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金虎、通讯员房亚东 张长青报道:今年前三季度,邹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23.8%。在煤炭价格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下,这座昔日的煤城交出了一份令人鼓舞的答卷。
在山东邹城市圣琪生物公司,《经济日报》记者看到,甘薯在这里被“吃干榨尽”后身价陡增,提取出淀粉后的甘薯渣被加工成高活性干酵母,“啃”剩的废渣又被制成生物有机肥。这样一家绿色企业,由当地的宏河矿业、里彦电厂这两大资源型企业变身而来。这也是邹城加速产业转型的缩影。
“煤炭资源曾是邹城的发展依靠,但绝不能成为发展依赖。只有建立起以创新为支撑的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和可持续发展。”邹城市委书记张胜明说。近年来,邹城着力把高新技术打造成引领城市转型升级的绿色引擎,全力构建起结构优化、承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步伐。
“这台用于大型石雕的机器人,硬件成本100万元左右,我们为它设计3套软件之后,售价400万元。”在诺博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正江指着一台正在调试的机器人告诉记者,这些从德国KUKA公司采购的机器人,在“诺博泰”置入CNC雕刻打磨系统后,被德国原公司以4倍的价格购回。目前,山东省第一家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已在邹城启动,工业机器人产业联盟也在积极筹建,力争打造出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在青岛港,由邹城天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款港口用电力机车平稳地牵引着3000吨货物按预定轨道前行,每年可为企业节约各项支出200多万元。这家原本以煤炭机械配件加工为主的企业,如今已把市场转向隧道施工、地铁工程、铁路货场调度等领域。“通过高新技术的改造提升,‘智慧制造’让企业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天工机电董事长张岩说。华鲁生物医药产业园、太阳宏河纸业天然纤维素项目等一批优势主导产业正迅速改变着邹城的“工业基因”,初步形成了以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新兴产业集群,拉动了城市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