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经济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发展改革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升华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真学真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用好用活,努力用科学理论指导新的经济实践,是当前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保证。
客观、全面认识我国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乃正确判断发展大势、确定宏观调控取向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对新常态下的趋势性变化进行了深刻阐述。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经济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符合国内经济发展实际,为我们坚持正确的“速度论”,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主动作为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特点,这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客观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我们要历史、辩证地看待这些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对速度合理波动保持平常心,抓住新机遇培育新增长点,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用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来谋篇布局,直接关乎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总书记紧密联系大势和大局,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发展的方向归根到底取决于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竞争透射的也是发展理念之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研究和把握规律中认识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深刻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使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深刻认识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刻认识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深刻认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适应新常态、释放新动力的标本兼治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开放的必然性、重要性。面对深化改革开放中暴露出的种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了周密部署,对改革的方向、方法、次序和根本目的进行了深刻论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并付诸实践。他强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表明了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抓铁有痕,坚决摒弃僵化落后的思想观念、破除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消除体制机制弊端,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经济实践,说到底要靠人来落实。从实际情况看,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既有改革中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也有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无所适从、不会为不善为的现象,存在素养和能力不适应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贯彻党中央要求,坚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努力锻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硬素养和能力,增强驾驭现代经济发展、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素养和能力,增强贯彻“三严三实”要求、落实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素养和能力,切实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具体思路、转化为落实发展任务的工作举措、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